分布式垃圾热解冷排放能源站助力能源优化
2020-05-25 16:05
字体: [   ]

  

  湖南中洲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卢国全

  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余热排放,产生雾霾和温室气体,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在全球气候变暖恶果日渐显现、气候变暖日益引发关注的当下,人们似乎回天无力,能源与环境也似乎是不解的难题。能源问题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解决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的问题主要有两种手段,一是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二是对现有的能源设施进行节能改造,实现能源效率的优化,解决热污染排放。

  垃圾热解技术作为一种新型高科技产业创新,已逐渐得到诸多科研部门的赞同。由此可见,垃圾热解处理冷排放技术的节能环保特性、无热污染,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及有效解决国家的各项垃圾产业问题,对国家、对民族、对企业,都是一种双赢甚至多赢的盈利模式。本项目“分布式垃圾热解冷排放能源站”采用新型高效热解锅炉智能集成技术将市政生活垃圾(煤)无害化处理为能源利用示范项目,以“热解无焦油、催化气悬浮燃烧、烟气环保冷排放”的明显优势打造全球首创生活垃圾就地及时处理、冷排放技术,多能高效利用智能一体化世界级示范项目并规模推广。本项目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授权专利19项,发表论文2篇,该项技术列入“2018年中国湖南省环境保护使用技术目录”推广(湘环函【2018】422号),2019年12月10由中国生态环境部,科技部,国家专家库的专家对本技术进行成果评价,结论为国际先进技术。

  

  中国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分布式能源站

  本项目将生活垃圾等有机固废采用连续式移动流化床,集成创新热解无焦油、催化悬浮燃烧、尾气环保冷排放等关键技术,构建“分布式垃圾热解冷排放能源站”,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垃圾热解、多能高效利用的联产联供,创新垃圾处理处置新理念,发展清洁能源。项目的实施可真正实现城镇垃圾就地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利用,无热污染排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

  本技术利用化学热力学原理,控制热动力学过程,集成关键技术构成有机质生活垃圾智能分选、高温热解气化、催化分级燃烧、热循环利用、烟气深度净化等过程,完成垃圾就地无害化及高效热值资源化智能处理。开辟生活垃圾等有机固废安全经济处理处置系统,冷排放技术。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构建了完美的环保经济产业链,为新型城镇建设提供完整垃圾处理的环保措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分布式垃圾热解冷排放能源站,没有违背大自然的自然净化法则,垃圾热解气化拆分气炭催化燃烧,改变了垃圾焚烧发电的物料落地焚烧温度在800度上下波动大的徘徊数据,而新发明技术将垃圾热解拆分成气炭再破壁催化燃烧,形成气体高压吹着炭体空中催化翻滚燃烧,炉温可以保持1050度左右,2噁英排放远低于国际标准3.9倍。

  垃圾热解冷排放能源化每公斤垃圾发热量约2000大卡(部分地区高3500大卡KG),采用分布式就地高温热解处理,热效率99%,(1吨水15度升至55度需40000大卡热量),那么一吨垃圾发热量约200万大卡可以产生热水50吨,市场价50元吨,按35元吨可获1750元吨(1吨垃圾产生的收益),为政府节约80%以上的直接中转环节费用。后面的间接费用全部省下来了,接近人体排,无热污染。

  

  

  为了解决全球温室效应问题,我司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地球村的领导者和巴黎协定组织对全球的锅炉行业进行升级改造,让所有的锅炉以常温排放,可以延缓开采20%的能源。

  2.火力发电行业通过上网后远距离输送到用户端,增加了电网的投入,采用分布式直接供冷供热,节约50%的能源和建设投入,减少火电压力50%。

  3.垃圾发电收集中转运输成本费用高,浪费了能源增加热污染。采用垃圾分布式处理,可以解决政府处理费80%,能源转换率99%。

  4.将汽车空调改用溴化锂吸收式将汽车排放的40%的热量夏天供车内空调,其他不用空调时将热量转换冷量中和大气温度。

  如果对以上4点进行改革,可以延缓开采能源20%,雾霾减轻80%以上,3-5年全球气温可以下降1-2度,不但全球没有几十亿吨能源产生余热排放的热量来给地球恒温了,反而汽车排放的热量还可以制冷给地球降温。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能源,不仅是实现减排的有效措施,开启锅炉与汽车冷排放时代,这也是国家环保和能源战略发展的趋势。对我们来说企业求发展,环保必先行,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让我们还世界一个碧水蓝天,走向绿色文明。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