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声音
靠创新药盈利了的复星医药,能摘掉“投资公司”的帽子吗?
2022-07-04 17:07
字体: [   ]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李子吉
  一直以来,复星医药都将并购作为战略扩张的重要手段,因此被人们诟病为一家“投资公司”而不是医药公司。近年来虽然因为新冠疫苗受到追捧,但复星医药股价的涨跌也从此紧紧和疫苗绑定在了一起,公众对疫苗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对复星医药本身。
 
 
  3月22日,复星医药公布了2021年业绩报告。据财报披露,复星医药去年营收390.05亿元,同比增长28.7%;归属于上市公司净利润47.35亿元,同比增长29.28%;归属于上市公司扣非净利润32.77亿元,同比增长20.6%。
  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复星医药“抗肿瘤及免疫调节核心产品”销售收入39.36亿元,同比增长145.23%;“抗感染核心产品”销售收入85.97亿元,同比增长119.54%。而当中的核心产品,就是汉利康(利妥昔单抗注射液)和复必泰(mRNA新冠疫苗)这两款创新药了。创新药表现如此亮眼,是不是意味着复星医药的创新转型成功了?
  
  创新药产品贡献营收
  财报显示,2021年复星医药的制药业务营收占公司全年营收的74.1%,达到289.04亿元,同比增长32.1%。其中,包括复必泰(mRNA新冠疫苗)、汉利康、汉曲优、苏可欣等在内的新品和次新品收入在制药业务中收入占比超过25%。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受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的影响,复星医药的优立通(非布司他片)、邦之(匹伐他汀钙片)等药品纳入集采,价格下降,而几种新药的获批上市并放量销售,有效缓解了集采带来的利润压力,推动了收入增长,帮助复星医药优化了收入结构。
  关于复星医药,不得不提的就是新冠疫苗了。报告期内,复必泰(mRNA新冠疫苗)2021年3月纳入港澳地区政府接种计划,2021年9月在中国台湾地区开展接种,截至2022年2月末,港澳台地区已累计接种超2000万剂。
  
  2021年6月,合营公司复星凯特的奕凯达(阿基仑赛注射液)成为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CAR-T细胞治疗产品,主要用于治疗既往接受二线或以上系统性治疗后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成人患者。
  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2月末,奕凯达已列入23个省市的城市惠民保和超过40项商业保险,备案的治疗中心已达75家,并已有约百名患者进入治疗流程。复星医药并未在财报中披露奕凯达的具体销售数据,不过按照其120万元/针的销售价格和约百名的治疗患者,从去年6月获批至目前,奕凯达可能已为复星医药带来了约1亿元的销售收入。
  奕凯达属于自体CAR-T,每一次治疗,生物制药公司都需要从患者身上采集T细胞,在体外进行基因工程修饰后,再回输给患者,这一高度定制化的过程决定了自体CAR-T难以量产。在拓展CAR-T疗法适应症的同时,复星医药还在做关于通用型CAR-T的研究布局。
  此外,复星凯特第二款CAR-T产品(FKC889)已于报告期内完成技术转移,针对复发或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试验申请于2022年3月获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批准。
  除了上述两款产品,复星医药自研产品汉利康(利妥昔单抗注射液)实现收入16.90亿元,同比增长125.33%;2020年下半年上市的汉曲优(注射用曲妥珠单抗),作为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于2021年内创收9.3亿元;目前全球首个批准用于治疗慢性肝病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的口服药物苏可欣(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片)在报告期内实现收入4.26亿元。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创新成果的不断落地,也是复星医药加大研发投入的结果。2021年,复星医药加大对生物药和小分子创新药的研发投入,以及增加对创新孵化平台的投入,研发管线丰富,制药业务研发投入为44.86亿元,同比增长22.23%,制药业务研发投入占制药业务收入的15.52%;其中,研发费用为33.59亿元,同比增加8.91亿元,增长36.1%,占制药业务收入的11.62%。据复星医药财报显示,其2021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远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为提升研发效率,复星医药于2020年初便升级设立了全球研发中心,统筹立项管理和项目管理,优先推进战略产品的研发。同时,借助全球BD资源,以触达行业领先产品和技术平台并实现转化。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开发、许可引进、深度孵化的方式,复星医药围绕肿瘤及免疫调节、代谢及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重点疾病领域已搭建和形成小分子创新药、抗体药物、细胞治疗技术平台,并积极探索RNA、溶瘤病毒、基因治疗、靶向蛋白降解等前沿技术领域,丰富创新布局。
  复星医药对研发的注重不仅体现在投入上,复星医药拥有2800多名研发人员,约占集团在职员工总数的7.85%,其中超过1500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大规模的投入换来的成果也十分喜人。
  截至报告期末,复星医药在研创新药、生物类似药、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项目超240项。报告期内,本集团制药板块专利申请达186项,其中包括美国专利申请35项、PCT申请26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62项。
  
  只能依靠抗疫市场带来业绩增量?
  公众开始关注复星医药,大多因为新冠疫苗。2021年初,因为引进德国BioNTech的mRNA新冠疫苗,复星医药股价不断攀升,2021年8月达到峰值。但在此后,复星医药的mRNA疫苗复必泰在国内市场并没能进一步扩大影响力,于是股价一路下滑,2个月内暴跌50%。直至当下,复必泰疫苗仍然处在II期临床试验中。
  在国内疫苗接种率已超过87%的情况下,复必泰在国内市场前景有限,复星医药又盯上了新冠特效药,希望借此为公司带来新的业绩增量。
  2022年1月及3月,复星医药先后获MPP许可生产并向全球约定区域的中低收入国家供应默沙东新冠口服药Molnupiravir及辉瑞新冠口服药奈玛特韦(Nirmatrelvir)的仿制药和奈玛特韦/利托那韦(Ritonavir)组合,许可生产范围包括原料药及成品药。
  实际上,除了新冠疫苗,复星医药还有不少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但其股价却主要因抗疫市场的波动而剧烈起伏。
  一方面,疫情终将成为“过去式”,等到抗疫市场不再,复星医药还能有多少“拿得出手”的产品还是一个未知数。另一方面,随着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的常态化,仿制药的红利逐渐消退,医药企业创新转型是必然趋势。而复星医药虽然在2021年有几款新药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但通过投资整合的外部行业资源和专业研究能力依旧发挥了重要作用。除复必泰为引进德国BioNTech的mRNA新冠疫苗以外,奕凯达也是合营公司复星凯特基于从KitePharma引进的CAR-T细胞治疗产品Yescarta进行技术转移并获授权在中国进行本地化生产的细胞治疗产品。
  财报显示,2021年复星医药处置子公司投资收益达到20.13亿元,几乎占2021年净利润的一半,再加上仍然会有部分创新药采取“许可引进”方式获取,导致复星医药虽然规模有所扩张,但其自主研发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仍难以令人信服。
  但不管是公司自研还是技术引进,随着创新产品逐步打开市场,复星医药不断并购的策略也算是达到了目的。接下来,就要看其研发成果还有多少可以切实落地、能在资本市场造成多大影响力?只有拿出更多可以令人信服的产品,复星医药才能真正摘掉“投资公司”的帽子。
  END
  来源:本刊原创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