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阅读
1.4亿年前牡蛎化石解密温室地球时期的“气候密码”
2025-05-06 17:05
来源:科技日报
字体: [   ]
  科学家解密牡蛎化石中的“气候密码”。通过研究1.4亿年前的牡蛎化石,来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发现,在恐龙横行的白垩纪早期,地球虽然处于高温气候温室气候时期,但存在显著的季节性温差,甚至会存在和现今地球两极永久性冰川状态完全不同的周期性冰川。相关研究成果3日在线发表于《科学进展》杂志。  
  以牡蛎为代表的增生生物,其壳体像树轮一样,每年形成明暗交替的生长纹。夏季高温时,壳层生长较快、结构疏松,形成“亮带”;冬季低温时,生长减缓、结构致密,形成“暗带”。“这些生物贝壳就像自然界的时光记录仪,它们详细记录了地球气候变迁和生态系统演变的历史。研究这些远古贝壳,能帮助我们为未来生态发展找到科学方向。”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丁林院士说。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团队通过研究牡蛎化石上的生长纹路,采用精密仪器分析这些“自然温度计”的化学成分,确认化石保存完好未受破坏。他们发现,早白垩世,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冬天水温比夏天低10℃至15℃,和现在该区域季节温差相当。通过气候模拟发现,当时可能有季节性冰川融水注入海洋,就像现在夏天格陵兰冰盖—冰川融化那样。
  当前,人们常把全球变暖简单理解成“越来越热”。但最新研究提醒我们,气候系统经常会喜怒无常:温室气体增加可能让季节温差更大、极端天气更多,而不会均匀升温。研究发现,1.4亿年前地球上那些转瞬即逝的冰川,可能是当时大规模火山喷发与地球轨道周期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提示我们即使在全球变暖的今天,局部地区的重大地质事件叠加人类活动,也会导致出现意料之外的降温事件。
  丁林表示,这项研究如同为古老气候图景打开一扇新窗,打破温室气候单一叙事,不仅刷新了我们对远古气候的理解,也为预测未来全球变暖趋势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因无法联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采取适当措施。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