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派管理学者,华夏基石领衔专家施炜的新作《企业成长:长期战略地图》11月23日正式发布,与读者见面。当日,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举行了巨变时代中国企业的进化与转型《企业进化》新书发布活动。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所处的市场和产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面临严峻的挑战,急需从长远角度谋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企业成长:长期战略地图》适应了这种时代要求,为中国企业——主要是实体经济企业——的长期成长提供了整体、系统的解决方案。
作者施炜长期从事管理咨询工作,访问过数百家上市公司,跟踪研究华为、美的等优秀企业的成长、进化历程和经验,对我国一些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障碍有深切的体察和认识。丰富的实践孕育出理论之花,近年来作者出版了数部与企业成长主题相关的著作,本书讲述了中国企业的故事并揭示了中国企业的进化奥秘。
据介绍,本书之所以借用生物学概念“进化”分析研究企业长期成长问题,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第一,进化是生命体与环境的互动和适应。在当今不确定的时代,企业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成为企业能否成长的关键。第二,生命体进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长期过程。而对许多中国企业来说,目前恰恰需要在长期主义理念下安排成长路径。作者认为,如果时间无限延续,如果万物可以轮回生长,企业长期成长等同于进化。而企业进化的旅程中,必然包含多次战略调整、转型和变革。从进化角度研究企业成长,作者希望对中国企业成为百年老店有所帮助。
按照本书的逻辑框架,企业进化在3个层面进行和展开。进化首先是企业为顾客提供的价值的进化。企业进化的起点是顾客价值的增量(顾客价值的创新和变化),进化的基本方式是顾客价值的迭代,即不断升级。这样的设定,既符合企业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使命和本质属性,也具有实用和适用性,因为无论什么样的企业,其产品和服务都有顾客价值基础。作者认为,从长期进化角度看,企业起点高低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进化“动起来”。
进化其次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模式的进化。任何企业都处于激烈竞争的环境之中。当战略前提涉及主营业务及商业模式确定后,企业生存的关键在于竞争策略,也就是“战法”。它是战略的展开和动态化。书中总结了工业品、消费品等领域的典型战法,情节生动,读起来引人入胜,可以说是全书的华彩部分。这部分内容,是向改革开放时代的致敬,是对优秀中国企业成长进化经验的总结。
企业进化过程中,伴随规模扩大、实力增强、生命周期推延,必然有发展的内在冲动和愿望。针对这一战略情境,本书提出了生态化扩张的模型。其要义是在一定的生态土壤上实现相关多元化。换个角度看,企业需构建生态化的业务体系。此外,企业在进化之路上,常常会遭遇环境变化。本书分析了变化的类型,提出了企业应对变化(战略转型)的若干方向和途径。
进化还意味着企业机能的进化。机能就是生命力,可以分解为能力和活力。能力不足,是我国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主要问题所在。而提升能力的主要举措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组织学习。对于如何快速实现人力资本增值,以及如何进行有效学习,本书给出了系统、实用、中肯的建议。而组织活力的下降和衰减,几乎是一种宿命(熵增)。本书对组织活力进行了要素分解,从多个维度提出了负熵行动指南。
顾客价值的源泉是资源。在所有资源中,劳动者是第一资源。本书发现了中国企业进化的关键因素——劳动密度,即产品和服务价值之中的劳动含量。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含量主要源于普通劳动者数量;而高科技行业,劳动含量主要取决于知识型、复杂型劳动形态,以及高素质劳动者的投入程度(作者称之为认知密度和行动密度)。劳动密度概念,既反映和体现了中国人长期限苦奋斗、勤奋努力的精神风貌,也反映出中国企业的优势所在和竞争力基础;同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它不是无源之水和无根之木,而是华为等企业成功经验的结晶。通过这一概念,作者认为找到了我国企业赶超先进水平、在长期进化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依据和钥匙。
价值观是企业进化的根本牵引和约束,是企业基业常青、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领导者是企业进化的主要因素。本书作者认为,企业进化应遵循“天理”(顾客价值和客观规律)和“人道”(人性原则),需把握环境变化关键时候的文化选择,需制定对组织长久安全起保障作用的基本规则。企业领导者承担引领企业长期进化的重大责任,需要具备进化型领导的特质:使命情怀(有追求)、战略认知(有方向)、实践智慧(有能力)以及平常人格(有胸怀)。
本书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和实用属性,适合企业领导人和高层管理者阅读。本书像一本操作手册,读者既可以从总体角度把握企业进化的逻辑(算法)、路线和图景,也可以按图索骥,按专题寻找参考方案。本书是本土管理学研究的新收获。它不仅给企业提供方法,也赋予企业信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