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镇化进程中对被征地农民的长效社会保障的思考
——简评《新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复合补偿机制研究》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围绕着国家确立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新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治理问题尤为重要。由于中国的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被征地农民虽能拿到短期的失地补偿来保障现有的生活,但还未能真正分享到城镇化带来的长期社会保障权益,存在补偿方式单一、重视短期补偿、忽视长期保障的现象。因此,我国在推进新城镇化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对失地农业转移人口的长效社会保障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亟待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新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复合补偿机制研究》一书阐释了对上述问题解决的研究过程和成果,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成果,这对我国在推进新城镇化过程中如何保障被征地农民切实合法利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重点聚焦提升新城镇化征地拆迁项目被征地农民生活质量,围绕面向公众满意的复合补偿机制构建以及面向复杂多主体的复合补偿机制实现路径等方面对现有征地拆迁补偿政策和相关制度的制定、执行进行完善。
作者提出了一个需求与政策工具关系的分析框架。在系统梳理我国征地拆迁补偿政策发展脉络、政策工具选择和农民需求基础上,从时间线、需求层次和政策工具三维提出了被征地农民需求层次与政策工具关系的分析框架,为设计科学合理的复合补偿机制提供理论分析框架。
作者综合分析了被征地农民劳动能力和补偿政策工具选择的关系。在分析被征地农民特征基础上,对其劳动能力进行评估,分析其补偿政策工具与被征地农民劳动能力间的差异,针对不同的被征地农民需求,匹配出最适合被征地农民的政府补偿政策,有助于提升被征地农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作者引入社会公正视角,提出了基于利益公平偏好的差异化社会保障补偿机制。在分析被征地农民利益冲突与行为表现基础上,构建被征地农民利益偏好的分类模型,形成基于被征地农民利益偏好分类的差异化补偿模式,从政策长效性、多样性、动态性等角度保证补偿机制的适用性,最大限度提升政策效率。
作者提出了征地补偿机制的测度方法。基于农民福利角度设计了补偿机制关键绩效指标,运用网络分析法构建了被征地项目补偿机制的绩效测度模型,并进行绩效测度,评估补偿政策的效果,明晰存在的问题,设计征地拆迁复合补偿机制实现路径,并提出政策保障体系。
作者系统性地对新城镇化背景下被征地农民的征地拆迁补偿问题展开研究。在系统工程理论与思想的指导下,融合社会学、管理科学、公共管理、政策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从分析征地补偿政策及被征地农民需求、评估其能力差异、构建差异化补偿机制、设计实现路径并提出政策保障等方面,从多主体、多层次角度创新性地提出新城镇化征地拆迁复合补偿保障体系,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提供较为坚实可靠的理论支撑。同时,整个研究成果将为政府科学规划和治理乡村问题提供决策建议,为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提供决策咨询。
该书可供从事新城镇化乡村治理相关研究的学者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者参考使用。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始院长
徐晓林 教授
2023 年 8 月 2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