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领跑者
天津滨海新区:加快建设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
2020-12-15 13:12
字体: [   ]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王敏报道,崔翠红摄影)
  12月11日,天津市政府新闻办举办“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新闻发布会,会上,滨海新区区委副书记洪世聪就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作简要介绍。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兼滨海新区分局党组书记、局长罗平;滨海新区科技局局长张桂华;滨海新区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桓;滨海新区发改委副主任吴秀山出席会议,并分别回答媒体记者的提问。
  滨海新区区委副书记洪世聪从三个方面就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作简要介绍。
  第一,规划《建议》是在区委常委会领导下制定的。“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天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滨海新区实现“一基地三区”核心区功能定位,打造国内大循环北方枢纽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行区,基本建成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的关键五年。制定好“十四五”规划建议,深入谋划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对推进新时代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今年5月27日,区委成立了“十四五”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区委书记连茂君同志担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区委副书记、区长杨茂荣同志担任第一副组长,区委、区政府有关领导同志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担任领导小组成员,同时组织力量成立起草专班,在区委常委会的领导下开展建议稿起草工作。建议稿起草期间,区委常委会先后召开4次会议,就“十四五”规划建议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进行研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后,10月30日区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会议精神。11月12日区委常委会召开专题会议就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行学习研讨,研究贯彻落实措施。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后,区委当天下午就组织召开常委会传达学习贯彻。连茂君同志深入市规资局滨海分局、天津(滨海)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南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启迪之星加速器、天地伟业等基层一线进行调研,听取对规划《建议》的意见,把方向、定思路、作谋划,确保起草工作高质量。
  第二,规划《建议》稿起草坚持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建议稿起草期间,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四套班子和各开发区领导同志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并进行交流研讨。区委连续召开5次开发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开发区“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分3次召开街镇座谈会,研究乡村振兴和三农工作;召开一系列创新发展专题会,研究信创等创新产业发展、开发区法定机构、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等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问题;召开2次专家座谈会,借助外脑外智把脉问诊。11月24日,建议稿印发征求区委委员、候补委员、退休老干部和各开发区各部门各街镇党委(党组)意见,认真听取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代表人士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共收到各方面意见建议159条,吸纳60条;开设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平台,收到群众意见建议500多条。对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建议,我们全面汇总梳理,认真研究分析,有效吸纳借鉴。可以说,建议稿的形成过程,充分体现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反映了广大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
  第三,规划《建议》的主要考虑和基本构架。规划《建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的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紧抓住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坚持改革发展稳定安全相统一,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综合考虑发展的优势和短板,对“十四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作出安排部署,既心怀国之大者,在“两个大局”中加以谋划,也秉承了发展禀赋,在“闯”“创”“干”中展现新区担当、体现新区作为。
  建议稿由十四个部分构成,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总论,包括导语和第一、第二两个部分,主要是总结我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的远景目标及“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基本原则。第二板块为分论,总体上按照新发展理念来组织,安排了11个部分,分别是深度实施重大国家战略,打造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坚持港产城融合发展,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滨海新城;强化科技创新,打造创新发展先导区;大力发展现代经济体系,打造国家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中心区;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打造全面深化改革新高地;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特色区;构建自贸试验区升级版,打造更高能级“双循环”战略支点;坚持“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理念,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强区;坚持人民至上,打造新时代人民高品质生活的幸福城市;坚持共同缔造,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三板块为结尾,包括第十四部分和结束语,主要阐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法治新区,确保“十四五”规划建议目标任务落实。
  会上,出席会议的相关领导回答了记者提问。
  ——滨海新区发改委副主任吴秀山就记者提问:滨海新区“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提出,滨海新区要深度实施重大国家战略,打造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如何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找准位置,在服务重大国家战略中展现滨海新作为?做如下介绍:
  吴秀山介绍:滨海新区把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历史机遇,紧紧扭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产业基础和载体平台优势,增强服务辐射能力,在服务重大国家战略中展现滨海新作为。
  一是打造京津冀高效便捷“出海口”。健全与京冀交通体系,加强海、铁、路、空联动,深化区域港口群、机场群协作,加快推动京滨、津雄、津沧及津承等城际铁路建设,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完善天津港集疏运体系,加快建设集疏运专用货运通道,优化提升京津高速、京津塘高速、津晋—荣乌高速及秦滨高速3横1纵主干网络,构建联接北京、“三北”的大通道。深化京津冀港口协同发展,推动组建津冀组合港联合管理机构,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错位发展、高效协同的津冀世界级港口群。发挥天津港核心战略资源优势,全力提升港口运营效率,建立服务京津冀和雄安新区专属服务体系、政策体系,打造京津冀便捷高效“出海口”。推动南港LNG、京津输油管道等重点项目投产运营,加快建设北方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国际冷链物流基地,保障北京油气能源和生活物资供应安全。
  二是打造京津冀配套完善“产业区”。推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未来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北方航空物流基地、南港化工新材料基地等重点载体平台创新发展,打造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承载地。精准对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清单,推动央企和龙头企业区域性、功能性总部及新兴业态项目向滨海新区集聚。充分发挥滨海新区产业优势,强化产学研对接合作,打造研发成果应用场景,积极构建北京龙头企业产业化基地和重点科研成果产业化转移基地。完善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和支持政策,对承接项目审批手续、人才评价及科技企业认定等实行统一互认,建立两地互利共赢政策,确保疏解项目承接稳、发展好,实现企业和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三是打造京津冀宜居宜游“后花园”。打造海洋旅游文化品牌,丰富文旅业态,强化公共配套,提升服务品质,形成全域滨海旅游特色,让京津冀居民来新区“玩得好、吃得香、住得下、行得顺、买得全”。着力构建海滨八景,突出亲海品海旅游特色,建设一批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特色旅游景点,打造“海上+陆上”“线上+线下”“四季+全天候”旅游场景和服务体系。坚持业态多元、服务大众、智慧赋能,打造一批特色品质街区。探索实施京冀居民在滨海新区落户及购房新政,高品质提升城市社区配套,吸引京冀居民在滨海新区安家置业。完善城市公共交通配套功能,构建便捷高效的出行出游交通网络。提升游客购物体验,打造一批高端购物中心。
  ——滨海新区科技局局长张桂华就记者提问:滨海新区是天津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拥有大量国家级科技创新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在天津乃至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中责无旁贷地发挥急先锋和排头兵作用。介绍一下滨海新区科技创新已取得的成绩,以及“十四五”期间在推动滨海新区创新发展中有哪些举措?做如下介绍:
  张桂华介绍:滨海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创新理念、优化创新生态、实现创新发展。
  创新载体集聚,拥有市级以上研发平台518家,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3家。
  创新主体壮大,国家高企2561家,占全市42%;科技上市企业28家,占全市65%;独角兽企业4家,占全市80%;领军企业108家,占全市50%;瞪羚企业120家,占全市36%。
  创新成果涌现,新一代超级计算机、重组新冠疫苗、软件定义互联芯片等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荣获天津市科学技术奖73项,占全市40.1%。完成技术合交易366.35亿元,同比增长60%。
  创新人才聚集,成立信创、生物制造等8个产业(人才)联盟,创新活力不断增强。
  下一步,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四个面向、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势,以政为引、以用为立、以转为要、以企为主、以人为本,打造科技强区。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加快形成滨海新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明确十四五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任务,促进科技创新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二是,落实行动计划。《滨海新区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在七个方面提出24项具体工作举措。
  打造科技战略力量:聚焦打造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等一批承接国家战略任务的重大科研设施。建设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
  提升创新主体能级:壮大高企队伍,打造雏鹰—瞪羚—领军发展梯队,打造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低成本双创街区,争创大学科技园。
  攻破关键核心技术: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合成生物技术等6大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天津版“国之重器”。构建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打造创新集聚谷:加快“中国信创谷”“生物制造谷”“京津冀特色细胞谷”“北方声谷”等创新集聚谷建设。构建规划、金融、人才、生态的创新产业支撑体系。
  三是,优化创新生态。培育创新文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强化创新金融支撑。
  ——滨海新区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桓就记者提问:近年来,新区工业取得快速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但也存在研发设计和高端制造能力不强的问题,“十四五”期间如何解决?以及如何打造具备较强优势的产业链,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做如下介绍:
  刘桓介绍“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以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智能科技为引领,提升智能创新能力,培育一批智能企业,加快智能化升级,打造“技术+产业+应用+模式+空间+支撑”六位一体的智能制造生态体系,推动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3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发展汽车、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石油化工4大传统优势产业,前沿布局量子信息科学、先进材料、区块链、智能网联车等未来产业,加速构建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衔接贯通的产业生态,打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速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发展,到2025年,制造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培育一批全国领先的行业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在若干领域形成引领优势,以智能科技为引领的“1+3+4”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成为京津冀先进制造创新资源集中承载地、全国先进制造研发“领头羊”。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围绕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以串链补链强链为抓手,以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构建生态,以主题园区打造提升空间载体,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首先,着力引育领航企业,加快培育单项冠军,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构建以领航企业为引领,以单项冠军企业为支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跟进跃升的梯次发展格局,推动企业融通发展;其次,深化京津冀产业协同,围绕产业规划、园区共建、产业链构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汽车等三地代表性产业,共同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链,促进上下游协同和布局优化,联手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第三,依托产业链中具有核心地位的龙头企业,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集,着力构建开放协同、精准有效的新型集群发展促进体系,梯次培育若干新兴产业集群,打造一批优势产业集群,首先重点做大做强信息安全、动力电池两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第四,建设特色主题园区,选择发展成熟、优势明显的产业,重点打造一批有主题、有灵魂的产业园区,形成“一园一特色、一区一品牌”。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兼滨海新区分局党组书记、局长罗平就记者提问:“滨城”一词最近在网上“火了”,“滨城”与“津城”共同构成的天津新版“双城记”,成为网民热议的话题。第一,“滨城”和“津城”相比有哪些特点?第二,“滨城”和“津城”如何错位发展?第三,围绕“滨城”建设,规划土地管理工作有哪些设想?作如下介绍:
  罗平介绍:第一,“滨城”的特点。相比“津城”,“滨城”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规划空间特征。一是国土空间资源丰富,行政区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有广阔的盐田、滩涂资源、海域空间等,开发建设潜力巨大。二是生态资源禀赋独特,天津市全部153公里海岸线都在新区。拥有九河下梢湿地纵横的特征,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约348.87平方公里,蓟运河、潮白新河、永定新河、海河、独流减河、子牙新河六条河流流经滨海新区进入渤海。三是“滨城”具有世界级港口,天津港是全球十大集装箱港口之一,不仅是天津的港口、更是京津冀乃至环渤海的港口,世界上很多发达城市都是依托港口发展,比如纽约、东京、新加坡、香港等。四是“滨城”具有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形成以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为代表的优势产业,是京津冀和天津重要产业基地,工业产值占天津市70%以上。
  第二,“滨城”和“津城”如何错位发展?依托“津城”和“滨城”各自差异的特征,发挥优势,与“津城”联动发展、错位发展,重点围绕实现滨城优势,提升城市综合配套能力等方面打造“滨城”。
  一是坚持制造强区,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核心、高端服务业为支撑,在空间上打造串联经开区、高新区、空港经济区等多个组团的产业发展轴。
  二是深化海空两港联动,做强港口,打造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枢纽港口,同时通过优化集疏运组织,提高港口运营效率,加快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
  三是结合于家堡、MSD、中关村科技园等地区盘活存量以及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区域建设,引入新经济功能,承接疏解非首都功能,打造金融创新示范区和改革开放先行区。
  四是借助“津城”的现代服务业优势,如教育、医疗、历史文化、商贸等资源优势,引导城市级大型文教体卫、商业等设施在“滨城”核心区集中设置,做强城市中心,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活力。 
  第三,建设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利用滨海新区“带状组团化”的空间特点,打造“一主两副六组团”空间结构,推进城市中心-副中心-微中心建设。发挥新兴城市的优势,通过产业建设带动城市化,再通过城市发展吸引人,提升产业能级,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港城协同发展。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形成一屏一带五廊道的生态格局,同时充分利用海洋优势,构建生态、亲海和高效利用的海岸带空间。
  作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北方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滨海新区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和“魂”,为全国改革试政策、探新路、谋突破,积累先行先试的经验。为加快“滨城”建设,我们瞄准羁绊经济社会发展的“痛点”“堵点”“盲点”打“组合拳”,在规划土地管理工作中提出了新型产业用地、城市更新、街区控规、规划建筑设计创新管理、多测合一等多项改革创新举措,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为滨海新区深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