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艾丽格玛
六朝古都、十朝都会——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蓦然南望,中国唯一一座与北京共享“京”字的都城,南京,这几年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
在当下,过于沉重的历史似乎反而成了它的“包袱”。这个世界已经转瞬即变,背负累累伤痕和厚重积淀的这座城市,还能做出华丽的转身吗?
“南京已经没有大厂了”
作为“最没有存在感的首府”,如今的南京,总是被一众“小弟”的耀眼光芒所埋没。
在记者前往南京的路上,同事小成发消息调侃:要去徽京了?——他老家在安徽,他告诉我,南京虽然是江苏的首府,但来南京谋生的安徽人倒比江苏人还多。“徽京”正是来源于此。
在藏龙卧虎的江苏,南京成了“陪衬”。
它在江苏省内地区经济总量排在第二位,但若看数据的话,第一位的苏州,地区生产总值比南京足足高出四成还多,可谓拍马难及。
而全国省会首位度——即省会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值——更是让人“没眼看”,南京常年占据倒数第一或者第二,仅占全省的14%左右。这也是南京压不住“散装”江苏的原因之一。
就在前几天,南京还上了一次热搜第一。
但内容却是“南京已经没有大厂了”。话题中,有网友认为,苏宁易购、宏图三胞这两个企业的经营失败,标志着南京彻底没有了所谓的“大厂”驻扎。
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般来说,公认的互联网“大厂”包括腾讯(深圳)、阿里(杭州)、字节(北京)、美团(上海)、拼多多(上海)、快手(北京)、百度(北京)这些巨头企业。
这些一线大厂的核心业务及办公地点都不在南京,也不是其事业的发源地,仅在南京开设分公司或区域总部。
要是按这个标准来说,南京的确没有了互联网“大厂”。
但,“大厂”不应该是一座城市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风向标。
首先,提到产业,不应该只盯着新兴产业。尤其是对于南京市来说,其固有的优势在于以“两钢两化”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南钢、梅钢、金陵石化和南化,这些真正的“大厂”,曾经为南京市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但在资源、环境、创新的压力下,调整产业结构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历史留给南京的“遗产”,就是产业结构过重。因此,在南京市“十四五”规划中,就提出了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鼓励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强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提高汽车、钢铁、石化新材料、电子信息四大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两钢两化”转型升级。
此外,只做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远远不够。城市的创新能力,决定了它能够飞多远、飞多久。
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今年2月发布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22》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前十名分别是深圳、南京、杭州、广州、武汉、西安、苏州、长沙、合肥和青岛。其中南京由去年的第4位跃升至第2位,南京的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得分为79.26;而在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中,南京也位列第四,仅次于北、上、深三市,在上榜的12座江苏城市中遥遥领先。
南京最大的得分点,可能来自于它的科教优势。
6月29日,我国集成电路设计领域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在南京揭牌。
7月5日,位于麒麟的中科南京软件技术研究院“开源软件供应链重大基础设施”现场,科研人员进行着设施基础平台系统调试。
中船、航天科工、中电科的一些重要科研院驻扎南京……
根据公开数据,南京拥有51所普通高校,13所“双一流”建设大学、43个“双一流”建设学科,61家科研院所。
而且,这些年,这一优势也在不断被培育、被放大。
例如,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队”的中科院创新资源加速汇聚南京,在麒麟建成中科院南京分院“一院四所”、国科大南京学院等一批核心载体项目,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等7家研究所在宁密集设立8家创新研究院。
又如,专注于“从0到1”的原始创新的紫金山实验室,聚焦网络通信与安全等重点领域,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科技攻关,在原始创新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发布了全球首个广域确定性网络系统重大突破成果、全球首个云原生算网操作系统、全球首个6GTKμ极致连接无线传输试验平台V1.0等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再如,今年1至5月,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的7款1类创新药中,有3款来自南京药企及其相关企业。国家1类新药代表了我国药品注册分类中药物创新的最高水平,南京医药行业强大的创新能力可见一斑。
位于江北新区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自2013年12月成立起,便进行了“团队控股”的专业研究所运行机制等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研究院院长刘庆介绍,目前,省产研院已建有专业研究所等各类研发载体72家,转化成果7000多项,衍生孵化企业1200多家,服务企业超2万家;“先投后股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等改革举措入选国家全面创新改革年度任务清单。
如果要列举南京在创新方面获得的成就,在这篇文章里面肯定是写也写不完的。
“南师大的姑娘,东南的汉;南大的才子,南航的饭”,南京对自己的这份优势有着独特的骄傲感。
而“南京最大的优势是人才科教”“充分利用人才集聚的优势”“要进一步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不只是说说而已。
7月4日,《南京市推动高水平工业和信息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方案》出台,人才新政瞄准“产业人才”,卯足了劲,要吸附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培育打造一流产业领军人才,还要通过做强产业创新主体,让人才留在南京。
既然如此,下一个“大厂”,会不会就在这些人的手中诞生呢?
求贤若渴的南京“急了”
除了江苏省内的“各路神仙”,环绕南京的还有更多发展势头很猛的新兴城市。
打开地图,缩小范围,合肥市、杭州市逐一跳入屏幕。
老牌互联网大厂扎堆的杭州市自不必说,合肥市的新兴产业集群“芯屏汽合”“急终生智”也打响了名头。
芯,集成电路产业;屏,新型显示产业;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合,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融合发展。急,城市应急安全产业;终,智能终端产业;生,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智,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
无论哪一个,都是充满光明前景的产业。而且合肥市已经形成规模的产业集群,也注定要吸附更多更强大的企业继续向链上靠拢。
合肥对于产业布局有着深思熟虑的通盘考虑,产业链的上中下游都在这里,可以让企业有稳定的供应链和产品销售的途径,也可以帮助从业者消除工作和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成效是实打实的。招商引资的“合肥模式”一炮走红,用投行的思维做产业培育,让合肥一举迈入地区生产总值“万亿俱乐部”。先集中资金力量打通一两条产业链,再逐步培养产业集群,合肥市政府的大手笔参与,给足了资本信心,产业引领和资金引领的双轮驱动得以实现。
珠玉在前,安徽省其他城市有样学样,新兴产业的发展跑出了加速度。
哪怕是芜湖、蚌埠等安徽二线城市,近年来也以不可抵挡的速度努力扩张着自身产业链和经济影响力。比如,明星企业比亚迪在蚌埠布局了关键零部件板块;奇瑞汽车所在的芜湖市,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这个首位产业已经集聚上下游企业1400多家。
而这就让南京市显得越发尴尬了。
微博用户“张子钿”分析,“近二十年南京其实还是在走上坡路的,走得比较缓慢而已,只是身边上海苏州杭州合肥迅速发展,风头十足,显得南京这边好像没落了一样。”
南京市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之一,它和上海、杭州、合肥互为犄角,综合实力理应雄厚。长三角城市群的繁华举世瞩目。不同于尚在积累势能的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地区已经依靠长江入海口带来的贸易与制造业出口优势,加之高端制造业下游配套产业在长三角腹地的布局,形成了良性联动和循环。
南京在长三角中的地位,可以理解为:“战略支点”“创新引擎”和“门户枢纽”。尤其是要“以创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地为抓手,更好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强化分工合作、错位发展,主动服务和支持上海当好龙头”。
上海龙头带动,苏浙皖各扬所长,一向是长三角地区城市默契配合的总基调。
同样是中心城市的合肥,在国家区域战略布局中被定位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双节点城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中国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从一般区域性中心城市跻身成为国家重要的创新型城市。
合肥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也是因为受到城市群辐射带动影响。就以合肥市区扩张速度来看,进入21世纪的这二十多年里,合肥市陆续将周边的县、市划入合肥市区,比如肥东县、肥西县,以及拆分后的巢湖市等,形成四区四县一市的格局。
但是,南京的城市发展却和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的发展速度无法相提并论。
在历史上,被宁镇山脉和长江、秦淮河环绕,“两江夹一城”的独特地理位置是南京历来受帝王将相青睐的帝都之相。
然而,这给南京城市规划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挑战。要论能够扩容的土地面积,南京比不过合肥,也比不过杭州。
人怕人比人,货怕货比货。
就像一位居住在南京的网友所说,“南京什么产业都有,但什么产业都刚刚及格。”
当你觉得自己已经做得足够好的时候,一抬头发现自己身边所有人做得比你更好,岂不是让人很无奈?
为什么说南京市“已经做得足够好”了?
虽然南京的地区生产总值在江苏只能排到第二,但正如前面所说的,江苏省本身就已经太强了——在全国城市中,苏州的地区生产总值位列第六;而南京市,在全国也依然能够跻身前十。
不论是总量还是增长量,南京都将大多数城市甩在了身后。
根据统计,南京目前已经培育出57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535家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其中,204家属于专精特新新兴科技产业企业,202家属于(培育)独角兽瞪羚新兴科技产业企业。
但是南京市始终没有出现一个“明星企业”或者“龙头产业”,印象自然就不如其他有一两个特别突出的产业集群的城市来得深刻。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南京市产业的发展情况,可能是“积蓄够多,但新兴产业还不够”。仲量联行咨询公司分析南京市产业情况时提出,在新兴科技产业生命周期中,南京的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集成电路以及绿色科技产业“仍处在成长期中”。
“仍在成长”,言下之意就是还不够好。
而说南京还不够好,南京市当然是坐不住的。
7月6日,《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发布,行动计划提出要“拼夺六大产业集群国内制高点”。
南京的野心锋芒毕露。
在这份行动计划里,南京对未来三年“产业强市建设”制定了目标任务,壮大“2+6+6”创新型产业集群主引擎成为关键之举。这里的第一个“6”指的就是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航空航天六大产业集群。
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专家郑琼洁说,这六大产业集群都与未来关键技术和产业趋势密切相关,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巨大市场需求和增长潜力。
“南京选择这些产业作为战略重点,是根据国家和江苏省的战略部署,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等目标相契合,也是对市场前景和产业发展趋势的深入研究和把握,有助于增强南京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战略地位。”郑琼洁表示。
目标已经瞄准,引擎已经预热,油箱已经灌满。
真心希望,在未来某一天,提到南京时不再是“江苏的那个省会,不是苏州”,而是,“南京”。
END
编辑:艾丽
审核:赵涵
政审:王军善
终审:朱永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