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新一代信息技术 >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告别皮夹子!数字人民币即将步入硬件钱包时代?
2021-07-19 14:07
来源:上海证券报
字体: [   ]

  一个硬件钱包取代传统皮夹的时代即将到来!随着数字人民币的应用的推广,数字人民币硬钱包时代飞奔而来。

  2019年数字人民币试点的测试相继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4地以及北京冬奥会场启动。2020年10月,增加了上海、海南、长沙、西安、青岛、大连6个试点测试地区。本周,青岛市启动了5万份数字人民币红包的发放活动。

  随着试点的推广,数字人民币白名单已经突破1000万人。

  记者从多家银行了解到,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的种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卡钱包,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耳机壳、配饰、拐杖等更多异形钱包正在被开发出来,样式更加多姿多彩,也覆盖了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银行人士透露,未来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亮相后,将一定程度取代如今居民实物钱包的功能,即便无手机支持,日常支付也完全可以轻松实现。

  白名单客户突破1000万

  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8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目前,数字人民币正在试点过程之中,主要通过白名单邀请方式,白名单用户已达1000万。

  “目前,数字人民币钱包在六大国有银行开设十分便捷,试点城市营业网点均可以申请,一般而言,两个工作日便可以通过审核,而此前需要等待更多的时间。”中国银行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开设数字人民币钱包目前仍以数字人民币软钱包为主,即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下载数字人民币钱包,然后注册使用。

  这也被称为数字人民币的软钱包。“未来最具看点的是数字人民币硬钱包,也就是有实物介质的硬钱包。”交通银行相关工作人员说。

  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坚持“稳妥、安全、可控”的原则,以受邀的白名单用户小额交易为主。试点场景覆盖生活缴费、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政务服务等多个领域。

  记者从多家银行了解到,数字人民币钱包开设未来有望提速,而硬件钱包是未来最大亮点,其设计也更加凸显个性化,未来多款式、多品类的钱包将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般而言,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主打小额、快速的消费模式,支持双离线支付。

  “未来,居民只需一个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基本上就可以应对日常支付等功能了,它将替代大部分实物钱包功能。”工行工作人员表示。

  可视、声控、拐杖等异型卡品类让人挑花眼

  年初,邮储银行曾经开发和测试了可视化硬件钱包,如今硬件钱包种类明显扩容。

  “交通银行正在加速推进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的测试,种类十分丰富。”交行一位工作人员邀请记者参与了可视化硬件钱包的测试。

  记者了解到,交通银行开发了种类繁多的数字硬件钱包,样式多样,从使用角度看,主要分为卡片钱包、挂件钱包、可视卡钱包。

  “目前硬件钱包是链接在数字人民币软钱包上的一个应用。可以通过软钱包向硬件钱包进行充值。随着软钱包的推广,硬件钱包即将加速登场,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多样。”交行相关工作人员称。

  在上周末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工商银行也展示了更为丰富的硬件钱包样式。从工行展示的硬件数字人民币钱包看,分类较为多样,包括了异形卡、大屏幕语音钱包、可视卡等。

  工行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我们常见的是可视化卡,类似一张IC卡,上面显示卡内金额。此外,还有一个更为复杂的可视化数字钱包,可以设置密码,并且可以承载更多金额,也有转账功能,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可视化数字人民币钱包。

  记者发现,在银行开发的种种硬件钱包中,不仅有手表、手机配饰的样式品类,甚至像耳机壳和拐杖这样的日常使用物件都可以成为数字人民币的硬件钱包的载体。

  中国银行在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开发上,为存在数字鸿沟的老年人开发了硬件钱包,不仅可以实现支付功能,还可以拥有一键联系家人功能。

  更为重要的是,未来硬件钱包申请也将拥有更加智能的通道。

  记者在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了解到,该行已经开发了数字人民币钱包开户的智能终端。客户只要在终端输入拟开户的数字人民币钱包种类便可以开设硬件钱包或者软件钱包。

  不过,相关人士表示,目前该智能终端正在测试中,尚未投入正式使用,未来将极大加速数字人民币钱包的推广,“上述硬件钱包均可以通过数字人民币钱包智能机进行购买。”

  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前一阶段的试点看,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范围有序扩大,应用场景日趋丰富,应用模式持续创新,系统运行总体稳定。

 (上海证券报)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因无法联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采取适当措施。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