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越来越多高校勇闯“科研无人区”、融入城市发展“大动脉”,成为产业升级的“强引擎”——
微型核电池因持久稳定的电力供应特性,在极端环境和长期运行场景下具有独特优势。拥有长半衰期和为产业办教育,以人才兴产业——这是科教创新区的初心使命。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演进中,人才是贯穿其中的核心纽带与关键变量,也是抢跑未来的战略资源。面对园区“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重任,作为核心主战场的科教创新区全力引导高校构建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培养体系从学科逻辑向产业逻辑转变,培养方式从标准化培养向定制化培养转变。
“高校人才培养的最大挑战是供需错位的结构性矛盾。这两年,在校地融合的探索中,我们主要从加快构建覆盖服务全产业链发展的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推动就业服务与发展需要同步、发挥高校人才承载平台作用三个维度,探索强化人才供需与本地产业适配性,希望加快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地方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构想化为行动,科教创新区交出了一份答卷:去年,辖区高校新增产业重点专业14个,其中西交利物浦大学新增生物信息学、应用数学2个研究生专业。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智慧治理学院成立,2024年首批入学的硕士和博士达100人。围绕苏州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实际需求,科教创新区联动高校院所、产业载体打造“慧”就业服务品牌,并组织高校学子前往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等产业领域面对面交流。借助“家门口”就业服务站,还为前来求职的高校学子进行“就业问诊”和政策宣传。目前,辖区高校毕业生在园区本地就业率大幅上升。
“以推动实施院校新一轮政策为导向,我们将做好现有存量高校功能布局和优化提升。同时,围绕园区‘623’产业体系,加强一流学科建设,下一步计划建设有本地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培养大批与产业发展方向相匹配的卓越工程师。”该负责人表示,面向未来,科教创新区将为青年人才提供“保姆式”服务,为高校建立“台阶式”扶持路径,推动校地融合从双边合作迈向全域融合,加速名城名校名企协同迈向“世界一流”。
苏报驻园区首席记者 董捷
《苏州日报》2025年05月05日A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