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数字创意 > 内容创新
数字科技赋能文化资源
2023-05-19 08:0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体: [   ]

  “故宫上新”“数字敦煌”“云游长城”“京剧数字藏品”……数字技术通过全面接入跨场景、跨时间、跨区域的数字化触点,让传统文化因技术赋能,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与弘扬。作为“数实融合+文创思维”的推动者,完美世界从技术创新、文化传承、跨界赋能等多个维度,积极探索数字技术、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跨界融合的新思路、新路径,与一大批非物质文化和传统景区展开合作。“将经典传统文化融入热销游戏中,不仅是借助数字技术和产品载体推动中华文化瑰宝赋活,也给用户全新的体验。他们一边游玩一边沉浸在传统文化氛围中,自然而然被唤起了情感共鸣。”完美世界首席执行官萧泓在采访中说。

  随着系列数字文化产品不断涌现,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也成为备受追捧的“潮品”。据介绍,完美世界在《CS:GO》全球上线的主题战歌《花脸》,将中国非遗文化瑰宝“秦腔”与电竞巧妙结合,不仅在中国玩家中掀起国潮热,也带动了超过4000万名全球玩家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以游戏动漫、电子竞技、网络音乐等数字文化产品为载体,完美世界《诛仙》手游中的南京夫子庙场景、《新笑傲江湖》手游中的西江千户苗寨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地”。

  把“流量”变“留量”

  用数字化技术盘活传统文化资源、释放发展动能,已成为各地文旅部门的“重头戏”。各地文旅局局长纷纷从幕后到台前,在短视频里秀才艺,有的身着民族长裙、唱Rap介绍当地风情,有的化身宇航员拍摄科幻大片,还有的变身古代侠客骑马舞剑展示家乡风景,带动当地旅游出行热情和消费升温。

  在变装、隔空喊话等方式基础上,地方无疑应精准定位城市文化资源,深思如何利用科学技术,将文化内涵具象化落地,实现“流量”变“留量”。针对文化资源所具有的碎片化、特色化、非均衡式分布特征,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说:“长远看,数字与文化的结合,应该从数字赋能文化产品、用户体验层面朝着整合各城市文化资源、平台化运营方向升级实现不同景点、文化资源间的交叉引流、交互赋能。”

  文化产业的“破界”,也离不开创意和特色。区别于传统文旅消费方式,完美世界文创在无锡拈花湾推出的“古镇+剧本游”、在北京前门推出的线下体验空间“慢坐书局”,均通过结合本地特色文化,创意性地编写剧情线索或寻宝任务,以游戏化互动、AR收集、推理解谜、戏剧演绎等不同形式,给消费者带来集“沉浸式内容、旅游、打卡拍照、数字藏品”于一体的综合式体验,进而成为年轻消费群体的优先选择。对此,萧泓认为,促进数字技术和传统文化碰撞,应做到尊重和理解原始文化、运用最合适的技术进行介入和还原、创新探求契合时代的传播方式”,在“抢跑”创意的同时,也需注意保持传统文化本身的特色不变。

  构建开放的文化生态体系

  文化与数字的结合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突破,文化消费新场景不断解锁,新兴业态不断催生。比如,AI可以实现与虚拟偶像聊天、观看元宇宙音乐会、自己编写程序和谱曲……AI技术助力,可以让既贴合场景形象、又具备丰富的背景知识的数字人持证上岗,给文化传播带来新的想象空间。

  萧泓表示:“人工智能将大大激发文化产业的创新力,作为一个革命性工具,人工智能有利于降低行业门槛、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从短视频的角度来看,其之所以火爆,源于技术赋能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视频创作者,文化内容消费者和创造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文化产业也应当顺势而为,依托新技术,增强原创力,培育出更多新的文化业态。”陈端说,人工智能激发的用户能量应当被积极纳入产业发展,未来文化内容生产者可以考虑在产品设计中纳入用户能量,构建一个开放的文化生态体系,让用户跟文化产品底盘形成一个价值共创体。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因无法联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采取适当措施。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