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数字创意 > 内容创新
让博物馆进入生活场景
2021-05-18 15:05
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 [   ]
  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博物馆面临着多重挑战。其功能定位和未来发展,都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探索。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就是“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
  去年3月1日,举世闻名的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决定暂停开放,这是世界范围内博物馆普遍处境的一个缩影。当然,随着疫苗接种工作的推进,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博物馆恢复正常开放应该只是时间问题。但疫情冲击确实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契机——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打破空间和时间的局限,使博物馆更广泛地融入市民生活,发挥全面、全天候式的影响力,成为一种值得探索的方向。
  传统的博物馆思维偏重于静态、单向。藏品陈列于展柜,静候人们前来鉴赏阅读。近些年来,这种思维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一些著名的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都“动”了起来,主动适应时代潮流、融入市民生活,通过一系列富有创意的策展活动,成为文化新闻和社会话题的主角。藏品也“动”了起来,借助通俗文化的包装手段,一些专业门槛很高的“高冷”文物迅速“出圈”,成为广受欢迎的流行文化符号。统计数据也显示,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已经成为当下旅游的新热点,每逢双休日、节假日,一些热门场馆、热门展览都一票难求。
  未来的博物馆要增大影响力,一方面要增强对市民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要增强对市民的辐射力。博物馆不但要继续强化自身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要节点地位,还要使自身承载的专业知识、艺术价值、文明理念和文化价值观深入人心,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市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底色和基调。建设“走向民众、走进民众”的博物馆,应该是博物馆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这方面,国内一些著名的博物馆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一些基层的博物馆也进行了诸多探索。比如,上海市徐汇区就把博物馆发展与“建筑可阅读”结合起来,通过引导民众鉴赏家门口的历史建筑,了解海派文化的历史渊源。他们还倡导“出门逛文博,全家爱文史,终身学文化”,力求把文博活动更好地融入市民生活,将文化自信刻写在社会生活里。
  一些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做法经验,也可以作为他山之石提供借鉴。欧洲是全球文博事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众多举足轻重的博物馆等文化场馆。笔者在欧洲工作期间有一种深刻体会,那就是文化生活的日常化。看歌剧,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都是欧洲民众非常日常化的生活方式。他们真诚地热爱自身的历史文化,这种热爱来自于长期的教育和熏陶。在法国的中小学校里,学生有大量社会实践的机会,老师经常领着学生参观各种各样的美术馆、艺术馆,学习研究历史文化知识。在卢浮宫收藏的名画前,也经常看到孩子们坐在角落里,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地素描。家长、学校重视孩子的艺术素养,这种重视和推崇就是一种导向和价值观的塑造。
  当文化生活成为一种日常,博物馆等文化场馆的价值就得到了辐射和延伸,在物理的、有形的博物馆之外,还有一座座精神的、无形的“博物馆”无处不在。这种日常化的文化生活,反过来又成为文化艺术茁壮成长的源头活水,成为文博事业兴旺发达的肥沃土壤。
  (作者:封寿炎,系媒体评论员)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因无法联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采取适当措施。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