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生物产业 > 生物医药
中药工业十年主营收入增长近2000亿元 中医药企业积极布局大健康产业
2022-09-27 11:09
来源:证券日报
字体: [   ]

  9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就有关情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秦怀金在发布会上介绍,“目前,以中药农业为基础、中药商业为纽带、中药工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日益完善,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证券日报》记者在采访以岭药业、春风药业、来康科技、熙诚健康等中医药企业时了解到,加强科研创新,同时布局大健康产业,已成为各药企战略规划的重要部分。

  以岭药业电商总经理李剑峰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消费观念变化、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突出等,人们将越来越重视健康。”一位中医药经销商向记者表示,民众健康意识的提高,令大健康市场成为中医药产业的兵家必争之地。

  大健康产业成布局热点

  发布会上,秦怀金从三个方面总结了过去十年我国中医药发展情况,一是中药产业快速发展,二是中药质量不断提升,三是中药科技创新不断深入。根据全国医药工业统计数据,中药工业主营收入已由2012年的515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近7000亿元。

  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A股中医药相关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业绩不乏亮点。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73家A股中医药上市公司中,有47家上半年实现营收增长,其中28家营收超10亿元,5家营收超过50亿元,2家营收超百亿元,分别为白云山营收达372亿元,云南白药营收达180亿元。

  在业绩增长的同时,一些中医药上市公司正对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升级。李剑峰向记者介绍,“未来以岭药业将重点关注大健康产业。因此,在产品布局上,公司从络病(慢病)、亚健康、更健康等三个维度分别推出处方药。”

  春风药业副总经理李成荣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希望融合产业链、服务链和创新链,以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这其中的核心是以创新链布局新药研发和服务创新,不断给企业开发、培育新医药产品和新服务产品,再通过新产品循环促进产业链、服务链各项业务发展。”

  来康科技产品负责人简玮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越来越多用户关注大健康,来康科技对此很重视,将从科学饮食、合理运动两方面,从硬件到软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熙诚健康相关负责人丁志远表示,公司将汲取更多中医药文化融入到百年老字号清华池门店的运营之中,“去年我们开始重点布局大健康相关产业链,延伸出许多大健康产品,得到了市场认可。未来我们希望做到门店、产品、生物科技、健康培训一体。”

  中医药正在走向国际化

  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斌针对中医药发展情况表示,“这十年,是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让更多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的十年。加快建设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中医药服务更公平、更可及、更便利。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

  李剑峰就此向记者表示,中医药产业国际化一定要先解决文化差异问题。在此过程中,秉持的第一大原则就是“守正”,即传统的东西不能丢;其次是创新,即换一种能被聆听者听懂的表达方式和路径,以此传播中医药的文化和理论。

  “中医药走向国际化最大的难点在于药监政策,目前全球各国的药监注册政策不统一,中医药属于传统医学体系,与西药的评审方法、新药注册方法不同。当然,中国市场这么大,中医药企业首先把14亿中国人的中医药服务做好、做精就已经非常好了。”李成荣表示。

  事实上,中医药走向世界已取得了积极成效。据报道,截至目前我国已建设了31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十三五”期间中药类产品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了281.9亿美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支持国内中医药机构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了30个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在国内建设了56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众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因无法联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采取适当措施。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