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生物产业 > 生物医药
又一轮疫情进入“扫尾阶段”,但核酸检测仍在继续
2022-06-17 16:06
字体: [   ]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李子吉
 
  “当前北京既往传播链已得到有效阻断,近期聚集性疫情的续发感染者均来自隔离观察人员。本轮疫情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与此同时,虽然有消息称,部分地区暂停了常态化核酸检测服务和出示核酸检测报告,但大多数地区的核酸检测仍在继续。
 
  6月9日,距离5月1日北京堂食暂停已经过去了将近40天,北京逐步恢复了生产、生活秩序。但此前,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曾表示,北京仍要继续实行重点区域、重点人群筛查和常态化核酸检测并行策略。按照就近就便原则,继续提供常态化核酸检测服务。‍
  刚刚开始复工复产的上海同样不能放松。6月5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在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上海市新增社会面2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和1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截至6月5日18时,共排查到这3例阳性感染者在沪密切接触者176人,均已落实隔离管控。6月7日,上海又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4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1例。
  可见,虽然目前各地均已逐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但疫情形势仍然错综复杂。随着复工复产的加快推进,人员流动逐步加大,为了巩固防疫成果,还是要依靠常态化的核酸检测来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进行“巡逻”。
 
 
  建立15分钟核酸“采样圈”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刘晓峰曾表示,我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针对新冠病毒突变位点较少的保守序列设计,所以即使病毒不断变异,但目前新冠肺炎核酸检测仍是最有效、最精准的病毒检测方法,也是应对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
  随着疫情防控逐渐常态化,核酸检测的功能正在发生变化。过去它主要用于疫情暴发地的病例筛查,现在它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另一张“身份证”。拿北京来说,即使大部分区域已经连续7天没有新增的社会面病例,但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入各类公共场所、单位、楼宇、社区(村)等仍需持72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
  5月13日,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疫情监测预警的灵敏性。
  5月23日,郭燕红又进一步明确,不是所有城市都要进行常态化核酸检测,主要是在输入风险较高的省会城市以及人口千万级的城市;另外,常态化核酸检测的频次应该根据当地疫情发生发展情况和防控需要灵活调整。
  实际上,早在这之前,就有很多城市已经开始将核酸检测常态化了。比如,4月5日起,深圳市宣布,居民出入公共场合和搭乘公共交通须出示72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从4月28日起,杭州全市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布设10000个免费核酸采样点。杭州市民、游客每48小时需做一次核酸,否则扫码会有弹窗提醒,且无法进入公共场所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大连从5月5日开始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在5月1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大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曲刚介绍到,大连全市设置了2300余个固定位点,努力实现城区“步行15分钟,排队等候不超过20分钟”。同时大连市还通过“男女分检”的方式,将同一家庭成员分布在不同时间检测,更有利于在家庭健康单元中及早发现潜在风险,提高检测敏感性、时效性。
  国内已经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的城市还有很多,有些还正在积极准备开展,实施的城市也已不限于上述的输入风险较高的省会城市和人口千万级的城市这个范围,比如河北、河南、湖北、江西的多个城市也已探索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
  核酸检测常态化
  检测公司真能“暴富”?
  常态化核酸检测自上而下迅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其中,支撑着这个行业的规模急速扩张,这毫无疑问带来了巨大增量市场,可以为相关的企业、厂商打开更大的市场空间。但这个钱真的这么好赚吗?实际上,面临检测订单的暴增,仍有不少问题亟需相关企业解决。
  一方面的挑战是价格持续下调情况下的利润问题。
  2022年5月22日,国家医保局办公室、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印发最新通知,要求各地在6月10日前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单人单检降至不高于每人份16元,多人混检降至不高于每人份5元。对于政府组织大规模筛查和常态化检测的情况,要求检测机构按照多人混检不高于每人份3.5元提供服务。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得资质、产能持续提升,我国的核酸检测价格从新冠肺炎疫情初始的每次200元,降到80元、60元,再到今年4月份要求单人单检降至不高于每人份28元、多人混检统一降至每人份不高于8元,一降再降。而这次,已是我国第五次启动核酸检测价格全国联动调整。
  不仅如此,近日国家医保局表示,按照《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实施意见》规定,常态化核酸检测所需费用由各地政府承担。
  这样一来,明确了由各地财政部门负责对常态化核酸检测提供资金支持,各省份的政府采购价可能还会压低,按照集采联动调价规则来看,全国降至3元附近是大趋势。然而,根据业内测算,结合各厂商财报来看,目前核酸检测试剂盒的平均生产成本约在3-5元/份,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可见,核酸检测的价格一降再降,相关企业的毛利率也随之走低,核酸检测厂商“躺着就能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另一个方面的难点在于人员。核酸检测常态化带来动辄上百万的检测量,核酸检测采样、检验人员的需求激增。如果仅考虑大型城市人口,那么为了实现常态化核酸检测,全国范围内至少还要新增75万个检测点,对应则需要至少百万人以上的核酸采样员。
  况且,核酸检测对采样、检验人员的专业性和操作规范性有一定要求,相比较硬件设施来说,如何招募到或培训出合格的采样、检验人员成为各机构核酸检测能力构建的关键。不少检测机构纷纷放宽招聘用人标准,采用“先招聘后培训再上岗”的模式,甚至拿出更高薪资和待遇“抢人”。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目前对核酸检测从业者培训提出明确要求。6月2日,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全链条监管的通知》,要求“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还应具备生物安全二级及以上条件及PCR实验室条件,在相应的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登记备案”,并且“检测人员应当按照规定经技术培训合格后,方可从事核酸检测工作,还要做好核酸采样人员的储备和培训,所有采样人员均应当经卫生健康部门规范培训并考核合格后,参与核酸采样工作。”
  高标准、严要求的背后,是要严格落实核酸检测机构退出机制。根据上述《通知》要求,对存在出具虚假检测报告、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检测工作等违法违规行为的,直接依法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乱象频出,疫情不是敛财的风口
  核酸检测的常态化虽然使得行业急速扩张,但随之而来的核酸检测行业的鱼龙混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且普遍存在着产品取样无法标准化、物流运输质量缺乏把控、待检验样本质量管理存在监管缺失等问题,加强监管、让行业更加规范迫在眉睫。
  6月9日,据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网站消息,北京两家核酸检测机构因提供核酸检测服务时,不执行政府指导价,多收价款,被丰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令当事人改正上述违法行为,罚没共计25万余元。
  另外,在刚刚过去的十几天内,有多家核酸检测机构因触及刑事犯罪而被立案侦查。
  5月21日,北京朴石医学实验室被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6人被拘;5月27日,北京金准医学检验实验室因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17人被拘;5月28日,北京警方对北京中同蓝博医学检验实验室立案侦查,8人被采取强制措施。
  “漏检、违规多管混检”是上述几家企业违规的主要行为。漏检自然不必多提,多管混检会让样本被大量稀释,同样影响核酸检测的准确性。如今,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已经成了人们的另一张“身份证”,也是相关部门布置防控对策的重要依据,核酸检测结果不准很容易让疫情防治失控。当下疫情防控如此严峻,这些企业却依然“以身试法”,遭到查处也只能说是咎由自取。
  综合来看,几家企业之所以会选择铤而走险,无非是为了“省时间、降成本”。
  一方面,核酸检测的定价早就从天上掉到地下,而企业的成本并没有下降的空间。耗材方面,因为集采,价格已经相对固定;而人力成本不仅很难缩减还可能上升。按照如今的核酸检测定价,检测机构的毛利润微乎其微,可能稍不注意控制就没有利润了。
  另一方面,15分钟核酸“采样圈”的提出,检测量急速增长,而且“时间紧、任务重”。检测机构想要承担更多的检测量从而赚取更多的利润,但其检测能力有限,那么相比于增加设备、招募员工这些方式,多管混检就成了无良机构选择的赚钱最“立竿见影”的方式。
  可以说,核酸检测行业的乱象频出,实际上是一场追求规模和效率的比赛。即使利润已经被压缩,但因为检测规模很大,这些企业还是想抓住新冠肺炎疫情这个“风口”,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试图重现核酸检测行业之前的“造富神话”。
  诚然,在疫情伊始,有部分公司发力核酸检测服务,充分享受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所谓“红利”,在2020、2021两年赚得盆满钵满,甚至有些公司靠此成功上市。
  但疫情不是敛财的所谓风口。
  无良机构一份不负责任、不准确的报告,影响的不只是一两个人,检测结果的不准确会使疫情防控十分被动,影响的是一个社区、一条街道甚至整个城市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现在全国人民“苦新冠肺炎疫情久矣”,这个时候发这种“国难财”,“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就是他们最后的归宿。
  今后,可以预见的是,行业监管一定越来越严,标准也一定会越来越规范,但即便如此,还有一个问题是各核酸检测企业、机构不得不考虑的,那就是“真的要拿核酸检测业务做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吗?”
  从根本来看,核酸检测业务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这个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个业务,它的成长是爆发式的,但这也意味着该业务带来的营收体量难以维持。
  未来进入后疫情时代,如今这样规模的核酸检测市场或许只是昙花一现,那么现在集中精力发力核酸检测业务的企业要如何平衡好多业务产品和转型发展之间的关系?靠着核酸检测赚得“盆满钵满”的企业可以用这个利润更加从容地进行技术创新,从而实现企业业务转型,那些还在挣扎着的行业参与者,又要如何走出一条生存之路呢?
  END
  来源:本刊原创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