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绿色低碳 > 清洁能源汽车
碳酸锂价格十连涨,新能源汽车价格战要结束了吗?
2023-05-16 23: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体: [   ]

  “五一”假期过后,碳酸锂价格不仅企稳,而且开启了大幅上涨通道。5月12日,上海有色网(下称“SMM”)发布最新数据,数据显示,电池级碳酸锂均价当天上涨1.7万元/吨至24.2万元/吨,实现了10连涨,本月内更是多次出现超万元/吨的日涨幅,距离4月下旬的低点17.85万元/吨回调了6.35万元/吨,回调幅度高达35.6%。

  作为动力电池主要原材料之一的碳酸锂,价格在过去近一年半时间内经历了大起大落,从2022年年初的约28万元/吨一路上行,在当年11月创下近60万元/吨的新纪录,随后又急速下跌,在今年4月下旬跌破18万元/吨。

  “五一”假期刚过,在半年内暴跌7成的碳酸锂价格又迎来了触底反弹。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国内多家锂盐企业不约而同地在5月4日、5日上调碳酸锂售价,单次上调幅度多在1万元/吨~1.5万元/吨。

  “从4月底开始,行业热度提高了。”一位锂资源投资人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很多矿企已经又开始洽谈海外锂资源了。某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碳酸锂撮合员王伟(化名)此前发布的多为供应信息,近日也频繁发布“求购”信息。

  亿纬锂能在投资者关系活动中表示,从5月份开始,公司会全面恢复生产,从排产的情况来看,二季度相比一季度会有明显的提升,因为当前材料价格已经趋于稳定,产线调试也基本完成。

  生意社碳酸锂分析师曲林向记者指出,由于上游原材料锂云母目前供应量依旧非常有限,而且海外进口锂辉石精矿价格仍处于高位,这使得部分锂云母企业和锂盐厂出现了成本倒挂等问题,有大量代工以及减停产的情况,带动近期碳酸锂开工率回落,市场现货供应紧俏,碳酸锂价格保持上涨。

  碳酸锂价格的波动牵动着整个新能源产业链的“心”,此轮碳酸锂价格上涨是行业回暖的信号,还是只是阶段性行情?

  碳酸锂价格企稳回升

  从60万元/吨到20万元/吨,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的下跌几乎呈现出“恐慌性抛售”的特征,但跌到20万元/吨以下后,似乎跌不动了。因为这个价格已经超过了很多高位入场的锂盐公司的成本,特别是以进口矿为原料的锂盐企业,仅锂精矿一项的成本就超过了20万元/吨,成本线已经被击穿。

  根据SMM 2023年第一季度电池级碳酸锂成本数据,盐湖提锂单吨成本为4万~5万元,自有锂辉石矿单吨成本约6万元,自有锂云母矿单吨成本约6万~8万元,外采锂云母单吨成本约20万~25万元,外采锂辉石单吨成本约30万~32万元(包括有海外矿山股权的头部锂盐厂)。

  “之前(碳酸锂价格)跌得太厉害,部分企业都是赔钱卖。”曲林告诉记者。

  根据多家锂盐企业公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锂盐企业业绩表现普遍不佳,多家锂盐企业净利润出现了同比腰斩甚至触及亏损边缘的情况。长远锂科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92.94万元,同比下降99.69%;天力锂能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9.95万元,同比下降99.15%;锂盐巨头赣锋锂业一季度净利润都同比下滑了超3成。对于业绩骤降的原因,不少锂盐企业表示,报告期内锂盐产品价格下跌,市场需求不及预期,毛利下降,导致公司净利润下降。

  曲林称,在此背景下,持货商的惜售情绪高涨,上游锂资源供应商也在积极减、停产来控制供应量,支撑价格。

  “成本线被击穿后,部分小锂盐厂只能主动停产,大型锂盐厂主动减产。如果碳酸锂价格再继续跌下去,很多企业都要关门,行业势必迎来大洗牌。”上述锂资源投资人表示。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此轮碳酸锂价格的回暖主要是受货源紧张的影响,在下游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需求上,仍未出现较为明显的复苏。

  根据中汽协日前公布的数据,2023年前4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229.1万辆和222.2万辆,同比均增长42.8%,这和去年新能源汽车超90%的产销量同比增速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生意社方面表示,“五一”节后市场活跃度维持强势,市场询盘积极性较高,但市场惜售情况凸显。加上上游减产、终端消耗、库存降低等因素作用,预计短期内碳酸锂价格或持续偏强运行。

  从4月底以来,价格开始回暖的不只是碳酸锂,还包括几乎整个电池上游原材料。SMM数据显示,5月12日,电池级氢氧化锂(微粉)均价为24.1万元/吨,当日上涨1.9万元/吨;六氟磷酸锂(99.95%国产)均价上涨1.5万元/吨至13万元/吨;锂辉石精矿(CIF中国)均价上涨65美元/吨至3920美元/吨;三元材料811(动力型)均价上涨0.75万元/吨至25.75万元/吨;磷酸铁锂(动力型)均价上涨0.1万元/吨至7.05万元/吨。

  价格战结束了吗?

  在电动车中,成本占比最大的是电池,整个电池成本约为整车成本的40%~60%之间。而碳酸锂又是电池的核心材料。目前市场上主流的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都对碳酸锂的需求较大。此前比亚迪方面曾透露,目前碳酸锂成本占到电池成本的一半以上。

  基于此,碳酸锂价格的涨跌对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影响十分明显。当碳酸锂价格上涨时,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成本就会上升,从而导致其售价上涨。而当碳酸锂价格下跌时,新能源汽车生产成本就会下降,售价也会随之下跌。

  根据申港证券测算,碳酸锂单吨价格从60万元降至30万元,单车带电量77kWh、57kWh的纯电动车,以及单车带电量18.3kWh的混动车型,碳酸锂材料成本将分别下降1.23万元、0.9万元和0.3万元。当然,配合其他原材料价格的下降,这个数字会更大。

  就在碳酸锂价格呈现回暖态势之时,一向宣称以成本定价的特斯拉在5月初连续两次宣布涨价。5月2日,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全系车型价格上调2000元。5月5日,特斯拉中国将全新Model S及全新Model X全系车型售价上调1.9万元。

  而在去年11月初碳酸锂价格开始暴跌前夕,2022年10月24日,特斯拉突然宣布国产车型全系下调售价,下调幅度在1.4万~3.7万元。今年1月6日,特斯拉继续大幅下调产品价格,Model3和Model Y的入门款价格均降至了入华以来的新低,并掀起了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降价潮。

  此次特斯拉率先上调车型售价,再叠加上碳酸锂价格止跌回升,业内纷纷猜测,新能源汽车价格战是否就此画上句号了?

  对此,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现在谈价格战结束仍为时尚早。目前,市场普遍认为,此轮碳酸锂价格回调只是阶段性行情。

  中信证券研报称,预计2023年全球锂新增供应将达到35万吨且呈现逐季增加态势,锂供应端压力或逐渐增大;预计2023年~2025年全球锂供应总量将分别增长至120万吨、173万吨和232万吨,同比增速分别为44%、41%和34%,对应的供应过剩量分别为7.4万吨、39.7万吨、43.8万吨;随着行业供应过剩比例的扩大,预计明后两年锂价仍有下行压力,价格在阶段性止跌后存在进一步下跌的风险。

  华西证券则认为,后续锂价能否企稳,重点取决于动力电池的去库存情况以及终端市场需求回暖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记者发稿时,尚未有车企跟随特斯拉宣布涨价。

  降本仍是长期趋势

  孚能科技CEO王瑀和真锂研究创始人墨柯都曾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碳酸锂价格很有可能会下探到10万元/吨以下。在王瑀眼里,碳酸锂高企的价格中仍有炒作因素在内。

  在下游车企层面,他们也希望碳酸锂价格能维持在一个理性的价格区间内。此前,多家车企掌门人都曾谈到碳酸锂降价对新能源汽车降本所带来的贡献。零跑汽车董事长朱江明表示,碳酸锂价格每下降10万元/吨,电池每度电便可以减少50元成本,以70度电池包为例,可以节省3500元。

  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也表示,当碳酸锂价格在40万元/吨以上,电动车就没钱赚,碳酸锂价格来到25万元/吨时,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自主品牌盈利的问题。

  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称,碳酸锂价格每变动10万元/吨,会影响蔚来汽车约2个点的毛利率,若降到十几万元每吨的水平,就可以释放8个点的毛利率。极氪CEO安聪慧也谈到,碳酸锂价格每降低1万元/吨,对极氪新能源车成本的贡献就是575元,毛利的贡献为0.2%。

  从去年11月以来的碳酸锂价格的大幅下跌,推动了新能源汽车持续降本,这也催使这期间新上市的新能源车型普遍采取了增配降价的方式,“油电同价”成为了可能,如比亚迪2月上市的秦PLUS DM-i 2023冠军版,让DM-i车型的价格首次下探至10万元以内。

  而降价后的新能源汽车能够加速替代燃油车。根据乘联会数据,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持续快速提升。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批发渗透率达到27.1%,较2021年提升11.4个百分点;2023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已经达到了30%。在刚过去的4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33.9%。据乘联会预估,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850万辆,年度渗透率有望达到36%。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因无法联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采取适当措施。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