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绿色低碳 > 清洁能源汽车
涨价成为新能源车企的唯一解?
2022-03-02 17:03
来源:北京晚报
字体: [   ]
  进入2022年以来,许多新能源车企都“悄悄”上调了旗下纯电动车的市场指导价。究其原因,一是今年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在2021年基础上继续退坡30%,二是包括镍、钴、锂等在内的电池原材料价格仍旧持续上涨。不过,由于我国新能源车发展已经进入良性发展阶段,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短期内的价格上涨,不会对整体市场趋势产生过大影响,新能源车市场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准备购买一台纯电动车的王先生,从年初到现在已经收到包括小鹏汽车、飞凡汽车等在内的多个品牌销售发来的信息,这些信息都在催促王先生赶快下单,否则自己将在购车上多花费数千元。

  “就连去年年底刚开始交付的福特Mustang Mach-E也进行了调价。”王先生表示,“我比较满意的全驱长续航豪华版,从2月16日起指导价由33.99万元调整为34.74万元,涨幅达到了7500元。”

  从2021年年底到今年2月,宣布涨价的新能源车企已经超过了10家。据不完全统计,这其中既包括特斯拉、蔚来、小鹏、哪吒这样的造车新势力,也包括比亚迪、上汽荣威等传统车企,还包括一汽-大众等合资品牌和沃尔沃、福特等外资品牌。各家车型的涨幅在1000元至21000元不等,大部分车型指导价的上涨幅度为3000元至6000元之间。

  其中,哪吒汽车和特斯拉算是此次调价过程中涨幅较大的企业:哪吒U Pro 400行业定制版和500行业定制版,指导价均上调1.3万元,特斯拉Model Y后轮驱动版的售价上调幅度为2.1万元,涨幅均超过10%。

  部分车企在调价同时,也为用户提出了短期保补贴政策。蔚来汽车的2022购车方案中,就规定在2021年12月31日前支付定金购买ES8、ES6和EC6,且在 2022年3月31日前成功提车的用户,可依旧按照2021年国家补贴标准享受补贴。

  也有车企并未在年初这段时间调整旗下新能源车价格。一位自主品牌负责人就表示,尽管“芯片、动力电池等零部件成本上涨压力很大,再加上补贴退坡,车企成本压力更大”,但考虑到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火爆现状,仍旧会在售价上先选择观望,优先保障市场占有率。

  车企成本压力增加

  今年1月1日,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以及发改委等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通知中明确规定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将在2021年基础上退坡30%。

  按照补贴标准的纯电续航里程条件不变的前提,2022年,续航里程在300km-400km的纯电动车,每辆补贴将减少3900元;续航里程大于400km且售价低于30万元的纯电动车,每辆补贴将减少5400元;纯电续航NEDC工况下大于50km,或WLTC工况下大于等于43km,且售价低于30万元的混动车型,每辆补贴将减少2040元。

  在国家政策补贴继续退坡的同时,是电池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

  根据全球电池原材料咨询公司“基准矿物情报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受需求端火爆和供给端不足双重影响,从2020年1月到2022年1月的两年间,电池级钴、硫酸镍、碳酸锂的价格分别上涨了119%、55%和569%——而在三元锂电池中,锂、钴、镍等正极材料的成本占比,已经达到电池材料成本的近50%。

  材料成本的不断上涨,也给动力电池供应商造成了压力。包括孚能科技、国轩高科等在内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就明确表示:“由于上游材料持续涨价,已经在和车企洽谈涨价事宜。”

  市场预期持续乐观

  尽管受到价格上涨影响,但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在2022年初依旧延续了2021年的高速增长势头。根据中汽协数据显示,1月新能源车产销分别完成45.2万辆和43.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倍和1.4倍。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目前我国新能源车正在迈过市场化的拐点,由政策驱动转向需求驱动。即便遭遇部分车企提价,对销售的影响预计也将十分有限。2021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之所以取得超出预期的表现,补贴是一方面,但更核心的原因是新车型大量上市,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优质供给大大增加。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就表示,新能源车市场价格预计不会出现大幅上涨,车企可以通过提升产品技术指标、提升销量规模降成本、改善电池供应商结构等多方面应对成本上涨。“预计2022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将达到550万辆,渗透率达到25%左右,继续实现70%左右的高增长。”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因无法联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采取适当措施。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