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绿色低碳 > 清洁能源汽车
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
2022-02-25 16:02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体: [   ]

  工信部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面对内外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来自供应链的压力,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完成352.1万辆,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

  随着市场扩大和应用普及,如何进一步稳定汽车芯片?动力电池怎样回收?记者就社会关注的热点进行了采访。

  新能源汽车走势如何?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快速增长,全年累计销售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左右,创造了2016年以来的最快增速,其中私人消费占比接近80%。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说,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增长迅猛,有力支撑了汽车市场的需求。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新能源汽车出口31万辆。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续驶里程从2016年的253公里提高到2021年的400公里以上。

  产业发展配套环境进一步优化。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累计建成充电站7.5万座,充电桩261.7万个,换电站1298个。

  国网杭州市余杭区供电公司与一些新能源汽车4S店签订协议,以数据共享方式并行推进售电、装桩、接电,实现客户信息线上流转,充电设施接电业务流程一网通办;打造智慧充电桩,通过ID自动识别实现“即插即充、即拔即走”……关于便捷充换电的尝试正在展开。

  “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但也面临国际竞争压力增大、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等问题。”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说,2022年,工信部将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开展好新能源汽车下乡、换电模式试点工作。

  汽车芯片供给怎样?

  2020年下半年以来,全球集成电路制造产能持续紧张,2021年国内外多家汽车企业因此减产。汽车“缺芯”成为摆在全球汽车厂商面前的难题,新能源汽车产业也不例外。

  “这一轮汽车芯片短缺的原因较多,既有芯片产业自身的周期性影响,也有疫情、生产工厂火灾等突发性因素。”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说,工信部组建汽车半导体推广应用工作组,加强供需对接和工作协同,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简化程序,方便整车企业快速实现紧缺芯片替代方案的装车应用,建设汽车芯片测试和应用推广公共服务平台。

  记者从工信部了解到,当前,全球主要芯片企业已逐渐加大汽车芯片生产供应,新建产能也将于今年下半年陆续释放。

  “我们将继续加大汽车芯片保供力度,统筹推进汽车芯片推广应用、联合攻关,引导社会资本积极投资生产制造和封装测试,提升汽车芯片供给能力。”王卫明说,预计2022年汽车芯片供应短缺情况将逐渐缓解。

  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方面,郭守刚说,我国加快5G通信设备等设施部署。在准入管理方面,强化汽车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监管。“全国开放测试区域5000平方公里,3500多公里的道路实现智能化改造升级。”

  动力电池回收如何推进?

  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约40万家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市场创业创新火热。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动力电池退役量逐年增加,如何做好动力电池回收成为市场热议话题。

  王卫明说,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发布实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出台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等配套措施,加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

  目前,已在17个地区及中国铁塔公司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截至2021年12月底,173家有关企业已在全国设立回收服务网点10127个,45家梯次和再生利用骨干企业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初步建立。

  王卫明说,2022年,工信部将加快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国家和地方等有关部门的监管具体职责,细化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各环节的监管要求,加大监管约束力度。同时,研究建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控联动机制,强化线上线下协同溯源监督管理,加快出台一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我们将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验收,遴选推广一批典型模式和企业案例经验,树立一批梯次和再生利用标杆企业。”王卫明说。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因无法联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采取适当措施。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