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绿色低碳 > 生态修复
湿地修复让黄河口盐碱滩变动植物乐园
2023-11-27 11:11
来源:新华社
字体: [   ]

  新华社记者 袁敏 吴书光

  初冬时节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静谧中蕴藏勃勃生机:阵阵海风吹来,一望无际的芦苇随风摇动,野大豆、罗布麻、柽柳、白茅静静积攒养分等待下一个春天,在水面觅食的卷羽鹈鹕不时激起阵阵涟漪,一行行鸥鹭在蔚蓝的天空翱翔而过……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东营市,总面积15.3万公顷,是国际候鸟迁飞保护的关键区域,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候鸟在飞翔。新华社记者徐速绘 摄

  近年来,自然保护区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全面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目前该保护区内自然植被覆盖率达55.1%,成为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

  对黄河三角洲来说,缺水是很大的制约。在黄河入海口的码头上船,乘船一个小时左右就能到达河海交汇处。浑黄的河水裹挟着泥沙,和蓝色的海水相互冲击,形成一条泾渭分明的分界线,成为保护区的标志性景观。

  黄河含沙量大,素有“一碗水半碗沙”之称。泥沙沉积在黄河三角洲,使其面积不断扩大,“沧海桑田”的故事持续上演。“刚才我们上船的码头,30多年前还是一片汪洋。”老船长张武远告诉记者,“当时还有黄河断流,一刮风就是沙尘暴,地上干裂的缝有20多厘米深。”

  作为退海之地,黄河三角洲大部分地区成陆时间短,土地盐碱、植被少,生态环境脆弱。只有黄河水丰沙足,才能一步步逼退海浪对土地的侵蚀;而当黄河水沙量不足或断流时,大海则寸寸紧逼,蚕食着新生、脆弱的土地。

  如今,现代科技手段让水沙调节更符合自然规律,人、沙、水的关系趋于平衡。

  自2002年起每年在黄河汛前实施的调水调沙,通过水库大量泄水,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能力,将大量的泥沙送入大海。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每年的6月19日到7月10日,20天左右的时间。”保护区管委会副主任刘静说,“但我们根据多年的观察发现,湿地季节需水量差异较大,比如说春季是植物萌芽、动物繁殖活动最为旺盛的季节,但因黄河下游春季径流量较小,无法靠自流引水实现湿地补水。”

  近年来,保护区建成“引、输、蓄、排”科学生态补水体系,引水能力由不足40立方米/秒提高到131立方米/秒,近两年生态补水均超过1.75亿立方米。充裕的淡水使得盐碱水不再向上渗透,土壤盐碱度走低,植物生存环境持续改善,原先的光板地、盐碱滩,变成了水草丰茂、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大湿地。

  在区内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项目区,过去几年发生的巨变令人赞叹。保护区管委会科研中心主任周立城介绍,这里曾经被外来有害物种互花米草所侵占,侵占本土生物生存空间,破坏生物多样性,对海岸线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而如今,记者站在岸边放眼望去,绿色的互花米草已经不见踪影,滩涂上生长出红色的盐地碱蓬,成为众多水鸟的栖息地和觅食区。

  周立城介绍,保护区协同推进互花米草治理、盐地碱蓬修复、海草床修复和底栖生物增殖四大工程,互花米草清除率达到99%。截至目前累计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累计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5.2万亩;湿地面积增加188平方公里,增长了12.3%,芦苇集中分布面积达40万亩。  

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盐地碱蓬给滨海滩涂湿地铺上“红地毯”。新华社记者范长国 摄

  生态补水、植被修复,让保护区成为动植物的乐园。据悉,目前保护区内共拥有种子植物685种,其中野生种子植物193种;野生动物1632种,鸟类种类由1992年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5种。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因无法联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采取适当措施。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