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高端制造
关于新时期航天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9-08-09 00:08
来源:航天战略新引擎
字体: [   ]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步入新的阶段。航天科技工业作为军民属性兼备的高技术产业,是我国军民融合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在新的发展时期,必须要寻找新机遇、应对新挑战、瞄准新需求,谋划新举措,并取得新成绩。

  新机遇与新挑战

  在经历了“军民兼顾”“军品优先、以民养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等多个发展阶段之后,体系化、多层次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为航天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新的挑战。

  国家要求创造新的发展空间。构建形成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是党的十九大关于军民融合的重要论述,其本质是以军民融合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军民一体化筹划、一体化实施和一体化运用,促进了军民领域的战略、需求、资源、能力、产出等全方位共融,延展了军民融合发展链条,有效提升了军民融合发展深度与广度,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

  阶段递进形成新的发展架构。随着军民融合发展阶段的不断递进,军民融合已不再局限于产业层面的军民能力和资源互通,也不再停留在产品层面的军民共用,而是朝向军民技术的一体化研发迈进。以技术共生为基础,产品通用和产业相关多元为特征,涵盖人、财、物等全要素,纵跨技术、产品、产业多层次的军民融合发展架构加速形成。

  桎梏渐破启迪新的发展思路。随着军民融合战略的深入推进,长期影响航天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桎梏进一步破除,战略合作、产业基金、员工持股等新举措极大地推进了航天科技工业军民融合的发展进程,进一步释放了航天科技工业的发展活力。随着军民融合综合性立法工作加快实施,陈旧法规清理加快,军民融合发展的法治环境将得到优化,也将进一步启迪航天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新思路。

  壁垒消除带来新的竞争对手。军民融合发展的推动实施,带来商业航天的蓬勃发展,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众多新兴主体开始进入航天领域,从事各类商业性航天活动。目前来看,民营企业在短期内难以与国家队形成强有力竞争,但长期来看,民营企业在经营管理、业务模式方面存在较大优势,其借助军民融合发展带来的更多惠利,未来可能在多个领域与航天科技工业形成竞争态势。

 

  新需求

  在国家军民融合战略加速实施的大背景下,航天科技工业在技术转化、资源统筹、产业谋划、科研生产等多个方面,也催生出更多发展诉求。

  军民技术互补作用亟需提升。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航天科技工业积累了大量的军工技术,但受制于技术二次开发周期长、转化风险大、收益分配机制缺乏、国家保密要求较高等一系列原因,绝大多数技术成果均未转化为经济效益。据统计,“十三五”时期,航天科研院所通过专利许可、转让等获取的收入,不足总收入的千分之一。此外,航天科研院所自身对于军工技术的转化效率也相对较低,产业化推动更是较为缓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技术价值的浪费,阻碍了军工+多元化民品业务体系的形成。

  军民资源统筹利用有待加强。受历史原因影响,航天军民资源条块分割较为严重,统筹利用效率较低。一方面,航天本身受“单件、小批量、种类多、系统集成”的影响,天然上就具备专业领域多、产业链条长的特点,加之科研院所地理布局等原因,造成了军民资源难以统筹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科研院所作为培育和发展军民融合项目的核心力量,往往无法真正获取由此带来的惠益,在行政性划转及调配的影响下,最终导致项目被拆分,造成了资源的进一步分散。

  产业发展相关性需有效加强。由于产业链较长,航天科技工业产业范围较广,涉及了国民经济中的十余个门类,与此同时,在规模与利润为先的导向下,产业发展也缺乏统筹谋划,部分行业进入的随意性较大。在产业链与逐利性的双重影响下,产业发展“散、小、弱、乱”现象显著,与航天科技工业相关性较弱,最终导致航天技术特长难以充分发挥,在开放市场中缺乏相应的竞争优势。

  传统科研生产模式亟待创新。在传统军品任务的影响下,航天科技工业形成了强矩阵式的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该模式对于确保重大军品任务完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照搬到开放竞争性产业上,则会对于产品设计、成本控制、市场响应等产生影响,难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尤其是在商业航天的发展中,适用于商业小火箭以及小卫星的新型科研生产模式依旧缺失,造成了产品定价过高、产品交付周期过长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新举措

  航天科技工业在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需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积极开展机制创新,推动实现技术共生、资源共享、业务协同、运转高效,极具航天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架构。

  推进航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向航天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切实加强航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及效益,充分激发创新发展活力。构建国家技术成果转化信息平台,及时梳理上传并推动技术成果在行业内部的有效流转,围绕富有市场前景的技术成果,提出可转化技术项目实施建议,充分挖掘转移转化价值。建立市场化的航天技术交易转让机制,探索技术入股、许可经营、一次性转让等多种方式,建立成果创造单位获取经济收益的畅通渠道。

  持续加快优化行业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军民资源的各自优势,通过协同互动放大发展效益,实现技术、能力、资本等要素的融合支撑。加快构建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信息、材料等军民通用性高的领域筛选论证军民融合技术重点方向,并进行联合研发,提升军民两用技术研发的系统性和预见性。积极促进研发、制造能力和人才资源的共享共用,民用产业要充分结合军工科研生产能力进行布局,实现军民能力的兼容与集聚。加强金融、资本及市场化手段利用,鼓励内部军民产业交叉持股,探索开展优质民营企业整体并购。

  加快推动航天产业归核聚焦。通过军民业务协同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动产业归核聚焦。打造重量级的军民融合重大项目,通过共同出资、持股等方式,实现产业发展多方共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选取与航天技术密切相关、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或者民营企业不具备能力优势的产品,持续推动专业化发展。对于航天技术关联性强、市场客户关联度大的业务,通过主营业务的产业链延伸,构建具有协同效应的产业集群。

  积极推动科研生产管理创新。面向市场竞争领域,推动科研生产管理创新,提升科研生产效率,加快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优化研制生产流程,完善型号与产品、任务与能力并重的组织管理模式,推进协同研制、并行工程和基于货架产品集成的系统创新,有效提高型号研制生产效率。完善价格竞争策略,提升产品模块化、通用化、标准化水平,有效降低型号和产品研制生产成本。形成市场化的科研生产理念,加快改变传统成功至上的观念,逐步树立适应市场竞争的容错观。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因无法联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采取适当措施。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