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 独家内容
世纪互联:“东数西算”需要IDC,更需要数字科技产业链全面协同
2022-06-28 16:06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陈雯
 
 
 
  在数字经济增长引擎持续作用中,互联网数据中心(IDC)行业像是一匹黑马从默默无闻中突出重围。理论上数据中心才是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基石,但是我们更多地会认为,数据中心行业近几年备受瞩目的原因,与享受到互联网流量红利有关。数字经济腾飞,“东数西算”工程启动,如今的数据中心企业,正躁动不安还是高枕无忧?其布局是否能够与政策同频?产业的发展之道从来不仅仅是“蹭热度”而已,中国最大的第三方数据中心服务商之一世纪互联接受本刊采访,在判断数据中心产业发展的逻辑和趋势方面,给出了一个来自业内的理性视角。
 
  向东走,向西走:
  与“东数西算”同频共振
  数字经济大“火”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数据和算力的集中自然有可能带来局部“过热”。
  如果把数据中心简单理解成机房,过去,我们关心它的机柜多不多、算力够不够;现在,我们在高速的基础上还要问问高质量:数据中心的建设节能不节能?跨区域整体布局均衡不均衡?
  2021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国家能源局发布《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布局建设全国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明确提出加快实施“东数西算”工程。
  “东数西算”工程的实施,一方面对加快建设“添柴加薪”,另一方面则是均衡布局的“削峰填谷”。而市场主体也开始以更大体量、更高可用度以及更加绿色低碳的方式进行数据中心的建设。
  作为中国最早的第三方中立数据中心服务商之一,世纪互联26年的发展恰恰暗合了“东数西算”工程布局的逻辑。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在《关于同意京津冀地区启动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的复函》中表示,张家口数据中心集群应优化算力布局,积极承接北京等地实时性算力需求,引导温数据、冷数据业务向西部迁移,构建辐射华北、东北乃至全国的实时性算力中心,同时,落实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关于生态保护的要求。
  世纪互联过去同样重点关注在京津冀地区的部署。早在1999年,世纪互联在北京市酒仙桥建成中国第一家运营商级互联网数据中心,此后陆续在北京周边布局数据中心集群,承接北京市的算力外溢需求。
  近年来,京津冀逐步加大对区域内在建和拟建数据中心项目的支持,作为“东数西算”京津冀枢纽节点的起步区,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半年时间内,就将产业基地从一片空地的“0”开始,达到了建设工程量的65%,基地内产业项目也实现了同步推进,世纪互联也于2019年在张家口集群规划怀来数据中心项目。大数据产业集群园区内蓝色建筑整齐排列,它们是配套机房安装的空调设施,在年平均最高气温只有16℃的怀来,数据中心的日夜运转获得了更低的能耗成本。
  世纪互联集团轮值CEO王世琪告诉本刊记者,世纪互联在河北怀来、廊坊等地建设大型数据中心项目,一方面可满足北京头部互联网企业的外溢需求,为华北地区新媒体企业提供高可靠性的云计算服务,另一方面,也为当地企业提供了高质量的数字基础设施服务。目前,世纪互联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和内蒙古五大枢纽节点均有布局,覆盖“东”与“西”。2021年12月,世纪互联“新媒体数字产业园项目”在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开工奠基;2022年2月,世纪互联与乌兰察布市政府签订协议,建设云计算中心。那么,这些频频发出的大动作,可以看作是世纪互联迎接产业新机遇的一次“爆发”吗?
 
  “瞬息万变”还是“可持续发展”
  “我们的业务周期都比较长,就现阶段而言,很难就在短时间内呈现出一个特别直接的结果。”作为一家老牌的IDC企业,世纪互联实际上需要更多地去考虑业务的长期稳定。从这个角度来说,数据中心行业的快速发展,既可以看作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也可以视作为一场长期的挑战。
  “东数西算”工程不仅体现了我国发展低碳数字经济的决心,也是平衡区域经济发展、赋能数字经济产业的国家级战略工程,对于优化数据中心布局、推动中国数字经济和西部地区发展意义重大。“我们感受到国家非常强的一个政策引导,包括社会上的预期,希望我们的业务能够快速部署,尤其是加快西部业务的布局。基于既有的网络技术和客户基础,我们有动力也有能力完成东西部布局的这种转换。”
  众所周知,银行核心系统对数据的要求一直强调的是高可用度。但并非只有银行才有这样复杂的使用场景,随着数字经济规模的扩大,大部分互联网业务,无论是支付电商,还是视频类媒体,对于数据的低时延、高连续、高可用性等都有着日益庞大的需求。在谈及技术层面的挑战时,王世琪表示,“必须做好全面的充分的技术论证和保障之后,才能实现数据中心相关业务的拓展和迁移。数据中心的企业和用户对此都是非常谨慎的。”
  在这一点上,“东数西算”实际上给IDC行业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对于互联网产业而言,无论是数据中心服务商还是互联网业务客户,往往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发展,形成一定的规模,面对各种个性化的需求,这就对互联网业务本身带来了相应的难度。数据中心企业在做相应的分层部署时,不单单要进行资源和区位的选择,从能源成本、水电供给、网络成本、灾害评估等角度综合考虑,也要针对不同场景进行相应技术架构和网络架构的规划。
  “互联网的业务部署越来越快,以前是按月、按周,现在很多是按天计算,甚至一天之内就会有多次迭代,”王世琪坦率地说,“但大型数据中心的建设,从土地电力等规划、设计到工程交付通常需要12-18个月。如果是特别大型的基地,包括完成相关行政审批和能耗指标评价的程序在内,规划与建设的周期甚至还要更长。
  我们通常理解的数字产业,更多的是以电商平台、即时通讯、流量经济等热门形态渗透到日常生活里,而数据中心行业打交道的“数据”,在地面、在“云”端、在郊区整齐排列的机房内部,都不是直接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这就导致我们可能容易以为和互联网相关的产业,都具有“瞬息万变”的属性。然而,从王世琪与我们分享的“1天”与“12个月”的巨大反差来看,其实“可持续发展”才是IDC行业发展致力于达到的目标。也可以看出,在“东数西算”工程推进过程中,数据中心落地的具体方案朝高可靠性、高可扩展性方向精进,这也是IDC行业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
  “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能一直维持长时间的超高速增长。”王世琪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两年时间里,国内对数据中心行业的关注度很高,而基于数据中心本身重资产、长周期的属性,实际上整个行业的发展增速相对平稳。
 
  环环相扣,全面协同
  随着“东数西算”的政策引导,随着互联网用户对成本优化的需求提高,人们不仅期待数据中心实现高算力,也更关注IDC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是否有所作为。多地要求新建数据中心年平均PUE不高于1.3,如果说在业务领域是保持了增速的稳定,那么世纪互联在能耗方面是否能满足我们的期待?
  对此,世纪互联借助智航运维系统,降低功耗、PUE、WUE等运行指标,引导客户适应数据中心从核心城市到周边城市的逐级布局,同时逐步迁移至大规模、高能效的数据中心,提高数据中心的运营效率。2021年7月,世纪互联在“数据中心+光伏+规模化储能”的创新应用佛山智慧城市数据中心投入运营。
  但仅仅是PUE等能耗指标符合地方产业建设要求,数据中心就可以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多个战略区域获得丰富的土地、电力、能耗指标资源储备吗?“东数西算”工程在东西部算力协调发展、充分发挥西部自然资源禀赋等方面,对IDC行业释放了明确的利好消息,但并不意味着IDC企业可以一枝独秀、高枕无忧。
  “一定是协同发展。”王世琪告诉本刊记者,“互联网基础设施服务的半径通常不限于本地,我们希望能够和全行业、多环节共同进行联合创新,同时实现能耗的降低和算力的提升。”
  根据世纪互联对“东数西算”的理解,不是简单地把这几万台服务器搬到从东部搬到西部,就能彻底解决能源利用能耗降低的问题。从完整产业链的视角,整个行业要做的其实有很多。
  考虑到互联网基础设施利用效率的问题,机房设备厂商要提高产品性能与有效工作时长,从而整体提高服务器的综合利用率;考虑到高载能数据中心基地实现节能减排的问题,园区规划从电气架构到制冷架构、安防消防,从散热制冷到空气净化,都需要引进更多专业人才;考虑到数据中心计算性能和存储能力提高的问题,则需依赖于算法的迭代和半导体芯片处理能力的提高,特别是云化和虚拟化的能力,这也是“新基建”范畴里最常被谈论的话题。
  “我们从事的是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我们只是整个互联网产业价值链的一部分,是众多环节中的一个,我们不能过度夸大数据中心行业在数字经济里面的作用。我们建设数据中心,一方面做好园区PUE的优化、设备服务的优化,同时也和芯片与服务器企业、云服务商深度合作,提高云网协同能力,这就是我说的全面协同。”王世琪说。
  世纪互联的思考给了我们对“东数西算”多维度的启发,除了跨越物理空间的资源调用,这一工程的意义还在于加深基础设施建设在时间维度上的积累,并促进了跨行业的交流合作。不仅政策制定和行业监管需要加大统筹和规划力度,相关行业自身也需要把业务发展的可扩展能力做一个中长期的规划。
  关于数据中心网络的未来发展趋势,王世琪认为,在技术层面,IDC会呈现出算力时延从100ms缩短至10ms的城市计算,并迈向1ms的边缘计算。这就意味着,现有IDC内部所部署的二层网络“走出IDC”,延展直达目标客户的办公桌面。“现在是全面拥抱包括公有云、专有云、混合云在内的上云业务的时代,我们相信这一点是行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未来我们的业务增长点。”王世琪总结道。
  END
  来源:本刊原创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