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 独家内容
氢能产业规划:“未来产业”的核心技术要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
2022-04-01 14:04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艾丽格玛
  去年4月1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曾对记者表示,前瞻谋划未来产业是国家面向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未来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之一的氢能产业,也因此受到多方关注。
  就在3月23日,《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出炉。《规划》明确提出,目前,全球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趋于成熟,燃料电池出货量快速增长、成本持续下降,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速,区域性氢能供应网络正在形成。氢能已成为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战略选择。
 
  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体系构建迫在眉睫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介绍,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能量密度高、储存方式简单,是大规模、长周期储能的理想选择,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消纳提供了解决方案。
  同时,他也向记者坦言,我国氢能产业仍然处于发展初期,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部分关键核心零部件和基础材料依赖进口等问题。
  氢能专家、日本阪南大学流通学部经济学教授洪诗鸿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以氢能源汽车为例,其相关的技术专利和核心零部件方面技术有一半以上掌握在日企手中,日企在燃料电池发动机电池装置、电解质膜、高压氢气罐、系统控制专利都有着垄断地位。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体系的构建已迫在眉睫。
  在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从能源体系整体布局的高度就提出要强化储能、氢能等前沿科技攻关,适度超前部署一批氢能项目,着力攻克可再生能源制氢和氢能储运、应用及燃料电池等核心技术,力争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推动氢能技术发展和示范应用。
  本次印发的《规划》,更是将创新摆在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聚焦氢能制备、储存、输运、应用全链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装备自主可控能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入融合发展。同时,《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中,构建氢能产业创新体系在列。王翔介绍道,具体来说,这包括围绕氢能高质量发展重大需求,准确把握氢能产业创新发展方向,聚焦短板弱项,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推动建设专业人才队伍,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创新平台,形成更加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不断提升氢能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力。
 
  我国氢能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
  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居于世界首位,在清洁低碳氢能源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氢能产业发展态势总体良好,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注、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可以说,氢能行业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规模。
  据统计,截至2020年12月底,我国已初步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华中、西北、西南、东北7个氢能产业集群,在示范运营区域运行的各类汽车近4000辆。
  就在刚刚闭幕不久的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氢能成为“绿色办奥”理念的重要体现。“飞扬”火炬采用清洁低碳氢能作为燃料;冬奥赛区共投入氢燃料电池汽车1000余辆,配套建设加氢站30余座,全面实现交通领域绿色用能。张家口市专门成立张家口氢能研究院,建立氢能全产业链安全监控平台和数据库,并联合中国特检院建设氢能装备检测中心,着力维护张家口市氢能燃料电池公共交通系统安全运营,并设立了冬奥示范氢安全国际专家咨询委员会,汇聚全球氢安全管理经验,确保冬奥会绿色出行安全。
  而从燃料电池在中国的专利申请人名单情况也可以看出,虽然目前还是以外国车企为主,但中国实验室阶段的专利已经有长足进步。例如,2011-2020年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申请了1031件相关专利;上海神力技术、清华大学也分别申请了392件、382件相关专利。
 
  行业发展切忌“盲目跟风”
  与此同时,“发展热潮”带来的隐患仍需要重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景春梅认为,我国现在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是在电堆等燃料电池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上,人们对核心关键技术断供的风险意识提高,都认为核心关键技术要靠自主研发。“结果央企、民企、中央、地方纷纷瞄准关键技术发力,但总体上缺乏统筹,有点一哄而上的感觉,产能趋同、恶性竞争的苗头显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室主任朱彤也提出,对于我国来说,除了需要从“反复拉锯”特征角度加深对能源转型过程复杂性的认识和理解外,要更加注意避免“能源转型过快”情况的出现。
  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王翔介绍,《规划》将“创新引领、自立自强,稳慎应用、示范先行”作为基本原则,并在创新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应用示范等主要任务中予以体现,希望能够提高有关方面对科技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开发的重视程度,不断夯实产业基础、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同时,希望能够引导有关方面正确认识自身优势和短板,因地制宜、因情施策,积极有序发展氢能源。他表示,“各地方在研究制定氢能产业发展相关规划、支持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本地区发展基础和条件,统筹谋划、合理布局,按照《规划》统一部署,不搞齐步走、一刀切。严禁不顾本地实际,盲目跟风、一哄而上,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造成基础设施和资源浪费。”
  可以预见,我国氢能产业发展,以本次《规划》的发布为引领,将真正地从“激突猛进”转为“健康发展”,并在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以及供应体系,产业布局合理有序,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到2035年,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明显提升,对能源绿色转型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END
  来源:本刊原创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