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 独家内容
成渝双城:区域发展新格局插上“双翼”
2022-03-31 14:03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陈雯
  川渝一家亲,每次全国两会上,来自川渝两省市的代表都会谈到两地融合发展的话题。“哑铃式”发展结构和“共建经济圈”等新要求是否矛盾?在两地科技创新领域的交流合作方面,西部科学城将拿出哪些举措?从材料科学、集成电路、智慧城市到低碳科技之间,是否真的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2021年9月,通过视频连线的特殊方式,重庆、成都宣布成渝中线高铁建设全面启动。过去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未来则是成渝两地50分钟,乃至“一刻钟重庆、半小时成都、6小时北上广深”都不再是遥远梦想。这一“最顺直、最高效”的客运直连通道,连通的是双城经济圈重庆、成都两个极核,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对外辐射,也呈现出“东出北上”多方向的趋势。
 
 
  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是成渝地区未来一段时期发展的重要方向。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等重大规划公开发布,明确成渝地区为全国交通4极之一,赋予重庆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等新定位。
  川渝一家亲,每次全国两会上,来自川渝两省市的代表都会谈到两地融合发展的话题。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的2022年主要工作部分,把“全面提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放在了第一条。重庆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指出,统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持续释放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优化效应。2022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从夯基垒台迈向整体成势的关键一年,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将会如何推进?
  双城经济圈
  “两级辐射”还是“中部塌陷”?
  2020年5月24日,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资阳市市长吴旭表示,成都、重庆经济总量不断壮大,但次级城市发展滞后,成渝中部区县发展差距更大,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式”结构,“成渝城市群要想在国家级城市群中占据领先位置,必须尽快解决这样的‘中部塌陷’问题。”
  一边是“哑铃式”发展结构和“中部塌陷”问题,一边是“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等新要求的提出,二者是否矛盾?
  在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0青年论坛上,南京大学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教授魏守华做出假设,省会城市扩张30%,将会有一批超过1000万人口的城市。这样的人口规模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交通环境等都将造成压力,因此,从城市发展战略角度,要以少数特大城市为主要载体过渡到构建大中小城市规模分布有序的体系。而根据已有数据的分析,从省区看,沿海省份主要是“双城记”,首位度(中心城市经济总量与第二位城市经济总量的比值)是相对合理的,而我国内陆省区,基本都是“一城独大”,首位城市集中度明显偏高。而且,内陆中小城市的相对“塌陷”、内陆地级市和县级市增长的停滞性还会持续。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将其概括为“特大城市是急剧地膨胀而中小城市相对萎缩的两极分化倾向”。
  因此,在双循环推进的背景下,市、省、区域的国内市场需求比重会上升,东中西部经济地理区位将会发生结构性地调整,促进形成新的城市规模分布体系。
  对比其他城市群,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广安市市长曾卿指出,成渝城市群目前只有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而同属于国家级城市群的长三角城市群有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等五大都市圈;京津冀城市群有北京、天津“双城”和通州、雄安“两翼”;粤港澳大湾区更是有香港、澳门和珠三角9市。
  可以认为,“全国一盘棋”中,成渝双城经济圈已经“晋升”为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同一级别的国家发展战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3个区域都分布在中国南部、东部和东北部沿海区域,成渝区域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升后,将使得中国过去区域经济发展东西部严重不平衡的情况得到缓解。另外,重庆和四川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目标省份,也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支撑。如果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结合起来,将为成渝发展提供一条通向全国经济的大动脉。
  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成都于2017年提出了“东进”战略。而重庆也呈现出明显的“西进”趋势,重庆科学城等重大项目在渝西片区布局。
  从区域维度看,重庆市交通局党委书记、局长许仁安认为,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是打造全国交通“四极之一”的载体,要以枢纽“极”支撑强化经济“极”。要以发达的交通网络提升枢纽的集散能力和辐射带动力,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3个极和其他组群、组团间的便捷快速联系,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向重庆集聚,引领带动东中部产业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梯度转移,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助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西部科学城
  区域发展的动力源
  2016年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赋予成渝两地的发展定位是:“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西部创新驱动先导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美丽中国的先行区。”而在2021年《纲要》给出的定位中,成渝地区要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这不仅是对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定位的强调,也强调了建设重点的调整。如果说,过去是基础建设为重点,那么今后,更加强调的则是科技建设。
  “唯创新者强,”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专题记者会上,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表示,“双城经济圈要在创新上下功夫,共同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增强区域发展的动力源。要聚焦核能、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打造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以‘一城多园’的模式高标准共建西部科学城,开展跨区域的产学研协同攻关,建设一体化的技术交易市场,不断提升科技协同创新能力。”重庆市人大代表,重庆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西部(重庆)科学城管委会主任左永祥表示:“我们知重负重,积极作为,既办好合作的事,更干好自己的事,以创新为主线,积极发挥主力军、排头兵作用,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可以看见,“西部科学城”在关于双城经济圈的讨论中成为一大热词。关于构建双城经济圈中重庆的发展新格局,《纲要》给出的规划是“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增强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以长江、嘉陵江为主轴,沿三大平行槽谷组团式发展,高标准建设两江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等,重塑‘两江四岸’国际化山水都市风貌。”而关于成都的规划,《纲要》指出“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门户枢纽,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高水平建设天府新区、西部(成都)科学城等,形成‘一山连两翼’城市发展新格局。”
  那么,在两地科技创新领域的交流合作方面,西部科学城将拿出哪些举措?“我们要共享共建一批重大科技创新的大平台,比如说西部科学城的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等,这些都是可以共建共享的。我们要联合开展一些技术方面的原创性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比如材料科学、集成电路、生命科学、低碳科技等,这些领域我们都有广泛的合作空间和互补优势。”左永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22年2月10日上午,西部(重庆)科学城召开2022年工作会暨“项目攻坚年”动员大会,今年预计将有170个以上新开工项目。而去年科学城签约100亿级项目3个,战略性新兴企业产值占全市比重超25%,地区生产总值、固投等4个指标增速成为重庆市第一。
  在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凤鸣湖畔,坐落着一座以“智能”与“低碳”为主题的AI PARK。AI PARK由高科技创新企业特斯联携手重庆高新区打造。据悉,特斯联曾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应用AIoT技术架构,致力于推动城市智能化建设,驱动城市管理的升级、促进产业生态的繁荣,及推动绿色低碳的落地。据介绍,以其AIoT技术架构为基础,特斯联已自主研发了AI CITY技术架构,TACOS智慧城市操作系统、城市全场景系列智能硬件,以及针对绿色低碳场景需求的双碳大脑、绿色低碳智能平台等产品及解决方案。
  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说法提出以来,关于成渝城市群的发展,特斯联作为西部科学城建设的深度参与者,亦有感受,尽管成都、重庆发展迅猛,然而成渝地区整体的发展仍不十分均衡,在特斯联看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则可以充分发挥成都及重庆的引领作用,带动科技新经济产业集群化发展。
  重庆市政协委员、特斯联创始人兼CEO艾渝告诉本刊记者:“成渝地区拥有丰富的场景资源及场景需求,这为特斯联发展场景数智科技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前所未有的机遇。”特斯联AI CITY的首期项目“云谷”(AI PARK)于2020年在重庆高新区落地。AI PARK依托特斯联的AI CITY技术架构建设,以统一的云端城市操作系统协同全场景的城市智能硬件基础设施,实现全面智慧化的精细城市治理及绿色低碳落地。自2021年4月试运营以来,AI PARK已吸引了来自政府及社会各界团体的走访调研。2021年5月中旬,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曾亲赴AI PARK调研,了解其理念及发展情况。截至目前,AI PARK的数据化程度已达到90%,AIPARK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在产生数据。此外,在四川德阳,特斯联的另一座AI CITY项目也在建设当中,据悉已进入收尾阶段。
  “智慧”是否必然与碳排放、环境污染等现象相伴相生?从材料科学、集成电路、智慧城市到低碳科技之间,是否真的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根据欧洲科研组织GeSI所发布数据报告,尽管短期内ICT技术/解决方案所带来的碳排放在增长,且快于全球平均碳排放水平,然而截至2020年底,ICT技术/解决方案却已协助降低了16.5%的全球碳排放总量(主要减排源自于ICT技术在工业、农业、能源、制造、交通、服务等产业的应用),这意味着依靠ICT技术/解决方案的力量,温室气体整体减少了9.10GtCO2e(十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当量),高于ICT技术/解决方案直接带来的碳排放7倍。由此,创新型ICT技术/解决方案的推进可被视为提高能效、降低能耗、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以AI PARK为例,特斯联在AI PARK中部署了包含智慧大屏、智能机器人、智慧门禁,乃至智慧温湿度控制器、智慧垃圾桶等一系列智能硬件。这些智能硬件将作为数据的入口,采集各个场景的能耗及碳排放数据,并将各个场景的数据上传至由特斯联打造的TACOS(特斯联智慧城市操作系统)。TACOS会基于其内置的碳中和算法、及相应的数据集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推演,并制定相应的节能、减排策略反馈给用户。依托特斯联云到端的解决方案,目前,AI PARK已经实现了碳中和的全生命周期监测。经过专业测算,AI PARK有望在建设运营16个月后,中和建设阶段产生的少量碳排放。
  “目前,在特斯联全国的落地项目中,案件发生率实现了超过90%的下降,建筑运维人力成本实现了40%的节省,能耗实现了30%的降低。”据特斯联透露。
  创新者强、开放者进、改革者胜
  如何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落地实施国家规划的支撑作用?据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已于2月8日印发《关于做好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2年重大项目实施有关工作的通知》,给出年度项目清单和投资额度及保障措施。2022年共纳入标志性重大项目160个、总投资超2万亿元,2022年计划投资1835亿元。其中共建科技创新中心项目30个,估算总投资75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27亿元,包括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创新平台项目、共建西部科学城项目,包括超瞬态实验装置、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等。
  目前,川渝累计建设5G基站超13万个,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量子通信网络“成渝干线”等加快建设,成都超算中心已纳入国家超算中心体系……来自川渝两省市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仅2021年,川渝就推进实施合作共建重大项目67个,已完成投资934亿元。
  针对如何加快重庆设计产业发展这一问题,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悦来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菊梦提出建议,可聚焦工业设计主体培育、能力提升、平台和园区建设、人才培养、品牌活动、氛围营造等重点领域和方向出台市区两级扶持政策,形成市区联动支持机制,同时探索依托国有或国有控股公司,吸引社会资本合作设立设计产业发展基金,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工业设计创业投资领域,支持符合条件的设计企业上市融资。
  关于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左永祥提出几方面的规划时也表示,“实事求是讲,川渝两地在国家战略性科技力量和重大科技创新的设施布局上,相比东部沿海地区还是有差距的。”新的一年,首先要在国家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资源布局上争取国家支持,抢抓国家高水平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机遇,在国家推进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上抢占先机,共同创建一些国家级的“金字招牌”、创新平台,比如说国家级的“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级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级的“科技创新中心”。
  除了创新,双城经济圈建设纵深推进,易小光提出“唯开放者进”和“唯改革者胜”,要进一步拓展完善大通道、大枢纽、大平台,尤其要发挥重庆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的作用,充分发挥成都国家重要商贸物流中心作用,发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作用;要建设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带领西部地区协同发展,推动与国内东、中、西部密切交流;同时也要深化与东盟、东南亚、欧洲国家贸易合作,抓住RCEP实施机遇。同时在改革上持续下功夫,要全面营造最佳的营商环境,释放区域发展活力。
  END
  来源:本刊原创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