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 独家内容
规模将突破3万亿元,“十四五”大数据产业不再“野蛮生长”
2022-02-23 13:02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卜文娟
 
  《“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的亮点突出表现在“一创新两统筹”。即创新性地提出“发挥大数据特性优势”,强调大数据的动态更新快、应用价值高等独特优势,通过技术应用和制度优化双向引导,推动大数据优势加快价值转化,增强产业供给能力。
 
  近日,工信部印发《“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也是我国大数据产业的第二个五年规划,围绕推进“十四五”时期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作出全面部署。其中,技术创新、产品服务、基础设施、数据安全等内容是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大数据产业作为以数据生成、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全链条技术、工具和平台,是激活数据要素潜能的关键支撑,是数据要素市场培育的重要内容。“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迈进的关键期,对大数据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十四五”锚定3万亿元目标
  “十三五”时期,我国大数据产业快速起步。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信软所数字化转型研究室主任高婴劢介绍,“十三五”期间,大数据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远超同期国民经济增长水平,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大数据产品和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成长速度十分快。大数据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深度融合,大数据产业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技术、平台和解决方案,又通过数字化转型市场的牵引,进一步增强了产业供给能力。
  但是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司长谢少锋称,目前全社会对大数据认识还参差不齐,相当比例的企业、部门、人员缺乏“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大数据思维,导致数据价值难以充分释放。大数据产业发展也面临着突出的人才短板。大数据技术人才不足,复合型人才更稀缺,严重制约着产业发展进程。
  谢少锋认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关键时期,对大数据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大数据产业将步入集成创新、快速发展、深度应用、结构优化的新阶段。
  根据《规划》的总体目标,到2025年,大数据产业测算规模突破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5%左右,创新力强、附加值高、自主可控的现代化大数据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此外,《规划》还部署了“十四五”时期推动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六大重点行动。一是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围绕数据要素价值的衡量、交换和分配全过程,着力构建数据价值体系、健全要素市场规则、提升数据要素配置作用,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二是发挥大数据特性优势。围绕数据全生命周期关键环节,加快数据“大体量”汇聚,强化数据“多样化”处理,推动数据“时效性”流动,加强数据“高质量”治理,促进数据“高价值”转化,将大数据特性优势转化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激发产业链各环节潜能。三是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适度超前部署通信、算力、融合等新型基础设施,提升技术攻关和市场培育能力,发挥标准引领作用,筑牢产业发展根基。四是构建稳定高效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各环节,加强数据全生命周期产品研发,创新服务模式和业态,深化大数据在工业领域应用,推动大数据与各行业深度融合,促进产品链、服务链、价值链协同发展,不断提升产业供给能力和行业赋能效应。五是打造繁荣有序产业生态。发挥龙头企业引领支撑、中小企业创新发源地作用,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提升协同研发、成果转化、评测咨询、供需对接、创业孵化、人才培训等大数据公共服务水平,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资源、主体和区域相协同的产业生态。六是筑牢数据安全保障防线。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加大对重要数据、跨境数据安全的保护力度,提升数据安全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做大做强数据安全产业,加强数据安全产品研发应用。
  继承与发展
  与“十三五”时期相比,“十四五”《规划》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工业4.0研究院院长胡权认为,首先,“十三五”《规划》提出“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十四五”《规划》延续了这一提法。第二,“十四五”《规划》对“十三五”的发展成效进行了总结,即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产业基础日益巩固、产业链初步形成、生态体系持续优化。第三,“十四五”和“十三五”属于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十四五”《规划》在“十三五”《规划》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出了安排。
  胡权认为,“十四五”《规划》也有新的侧重点。一是提出把大数据作为生产要素。2020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将“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并首次将其与其他传统要素并列。这次则是将“数据是新时代重要的生产要素”写入了大数据产业的五年规划中。二是“十三五”《规划》强调“重大任务和重大工程”,意味着那个阶段的发展需要国家进行基础性投资,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而“十四五”《规划》的提法是“主要任务”,更倾向于一种国家层面的顶层规划,鼓励各地围绕这一主要任务做出具体部署和安排。
  这两种提法体现了大数据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因而发展重点有所差异。三是“十四五”《规划》更强调有序发展。在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方面,“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建立数据要素价值体系”。这意味着,“十四五”要着力要结束之前大数据产业“野蛮生长”的状态,更强调市场规则的建立和价值的呈现。
  而高婴劢认为,《规划》的亮点突出表现在“一创新两统筹”。即创新性地提出“发挥大数据特性优势”,强调大数据的动态更新快、应用价值高等独特优势,通过技术应用和制度优化双向引导,推动大数据优势加快价值转化,增强产业供给能力。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增强数字基础设施等产业基础优势,以价值链引领产业链、创新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注重数据要素市场规范发展,提升数据安全保障能力,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规划》的主要亮点可以归纳为顺应新形势,明确新方向,提出新路径。”谢少锋说。为推动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了“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为导向,以做大做强产业本身为核心,以强化产业支撑为保障”的路径设计,增加了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发挥大数据特性优势等新内容,将“新基建”、技术创新和标准引领作为产业基础能力提升的着力点,将产品链、服务链、价值链作为产业链构建的主要构成,实现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有机统一,并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了数据安全保障。
  发挥大数据标准引领作用
  如何结束此前大数据产业“野蛮生长”的状态?
  为了保障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此次《规划》强调,要强化标准引领。协同推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加快技术研发、产品服务、数据治理、交易流通、行业应用等关键标准的制修订。建立大数据领域国家级标准验证检验检测点,选择重点行业、领域、地区开展标准试验验证和试点示范,健全大数据标准符合性评测体系,加快标准应用推广。加强国内外大数据标准化组织间的交流合作,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积极参与大数据国际标准制定。
  加快重点标准研制。围绕大数据产业发展需求,加快数据开放接口与互操作、数据资源规划、数据治理、数据资产评估、数据服务、数字化转型、数据安全等基础通用标准以及工业大数据等重点应用领域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研制。
  加强标准符合性评测体系建设。加大对大数据系统、数据管理、数据开放共享等重点国家标准的推广宣贯。推动培育涵盖数据产品评测、数据资源规划、数据治理实施、数据资产评估、数据服务能力等的标准符合性评测体系。
  加速国际标准化进程。鼓励国内专家积极参与ISO、IEC、ITU等国际标准化组织工作,加快推进国际标准提案。加强国际标准适用性分析,鼓励开展优秀国际标准采标。支持相关单位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并承担相关职务,承办国际标准化活动,提升国际贡献率。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孙文龙认为,标准是加快大数据治理体系建设的“引路牌”,是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培育的“奠基石”,是大数据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助推器”。目前我国标准体系逐步完善,33项国家标准立项,24项发布。孙文龙指出,随着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以及大数据战略资源地位的日益凸显,完善的大数据治理体系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他认为,当前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存在权属不清晰、定价方法不统一、数据流通不畅等问题,尚未形成成熟的数据交易模式。一方面,需要加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持续完善数据产权制度法律基础。另一方面,要强化数据确权、定价、交易、分配等全流程的标准支撑。通过开展数据分类分级、数据产品和服务安全要求、个人信息保护要求等相关标准研制,明晰交易数据类别和安全底线;通过开展数据质量、数据资产评估等标准研制,规范数据价值评定基准,加速数据要素资产化进程;通过开展数据语义、数据接口和互操作、数据管理等标准研制,统一底层数据格式,畅通数据流通渠道,推动数据要素市场规范化建设,加快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潜力。
  END
  来源:本刊原创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