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 独家内容
最开心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落地生根——专访第 23 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王立平
2019-12-03 14:12
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本文首发于2019年12月01日期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专访第 23 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王立平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杜壮

  获得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王立平,是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科学家是一个真正令人向往的职业。能够为国家和人民作贡献,是每一个科研人员最开心的事情。”在首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的间隙,本刊记者专访了“80后”研究员王立平。

  刚获得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王立平,是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自2015年入职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以来,王立平先后主持完成了科技部973课题、国防重点项目以及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等20个重要项目。对他来说,如何将研究成果成功转化应用是头等大事。他告诉本刊记者,作为科研人员,最开心的就是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得到应用和推广。

  >>王立平 杜壮/摄

  1

  尽早拿出更多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

  发展海洋经济,离不开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的海洋材料。有人做过统计,我国每年因海水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2万亿元。

  王立平的工作就是与腐蚀“较劲”。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在海洋防腐涂料等崭新领域攻坚克难,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越来越多的高塔、船舶、桥梁披上了防腐“外衣”。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期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王立平敏锐地意识到石墨烯改性防腐涂料,不能仅仅停留在实验室和论文上,而应当快速转化为能规模化应用且能实现产业化的新材料。他迅速组织团队进行技术攻关和环境试验,短短两年,一系列拥有高技术指标的石墨烯改性长效重防腐涂料和功能涂料相继问世,关键技术指标——耐盐雾寿命超过6000小时。

  在高铁、采油平台、重大电力设施上的涂料称之为防腐涂料,过去一般由国际大公司承接,我国在此领域的产品技术含量比较低。王立平团队经过6年的时间,现在基本上攻克了所有的核心技术,不仅形成了相关的产品,而且在高铁上已成功应用。随着技术的推进,目前正在布局应用在“一带一路”一些国家的重大工程上。

  他曾对媒体说:“向深海进军是一个趋势。深海装备的耐腐蚀、可靠性问题,国内做的人还不多,很多东西都在摸索,材料体系也还不清楚,我们要在这个领域提前布局,加大研发力度,尽早拿出更多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来。”

  目前,王立平团队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汽车发动机、精密轴承、液压马达等领域,还首次成功应用在航天涡轮泵动力系统、航天电磁阀以及高温气冷堆驱动系统等的关键零件上,解决了国家重大突破项目中一些核心部件的强化与防护一体化技术难题。

  “现在看到的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划里,都是在鼓励新材料的研发和推进它的应用。此外,现在越来越多的新材料在产业界获得应用,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在从事尖端的材料研究应用,有些企业已经达到国际高端技术水平并实现市场引领的地位,这些都是产业快速发展非常好的苗头。”王立平以宁波为例讲道,“我们研究所在宁波,新材料是宁波发展规划之一,这里衍生出大量的新材料的研发机构和创新团队,从而吸引了大量的民营经济投资者。通过这些企业不断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宁波新材料的布局。这些布局反过来,也带动了大学、研究所里对于材料的研发,这个生态链非常好,相互促进,实现比较好的融合发展。”

  2

  源头创新很重要

  王立平认为,如今全球的变革性技术在不断出现,国际上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在通过科技创新被塑造、构筑,这其中新材料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没有新材料支撑,能源、生物、环境、电子信息等行业很难实现突破性进展。

  那么新材料产业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做到从实验室研发到市场应用呢?

  在王立平看来,新材料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要经过四个阶段,分别是新产品的概念阶段、研制阶段、产品定型、产品规模和推广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涉及到材料和研究、材料和产业、材料和资本、甚至是材料和社会,最后在应用层面的高端交互融合,才能推动材料从基础研究走向产业化的应用。在转化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存在问题,都会导致某种材料不能成功转化,也不会对能源、环境、装备产生直接的贡献。

  在采访的过程中,王立平反复强调“源头创新”的重要性。他告诉本刊记者:“我不太鼓励科研人员走出去一定要进行创业,或者说进行产品或者市场的工作,他们更多的是留在原来的地方进行源头上的创新。产品化、市场化的东西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做。大家理好自己的定位和职责,做好沟通,把利益分配好,这个模式我认为非常好。”

  王立平认为,产业化不是简单地把一个技术交给企业进行技术转移,而是需要通过技术团队到企业进行技术的放大,技术的孵化,甚至前端市场的开发。

  “材料在研发过程中创新链的构建,和传统研发不一样,把材料在实验室的研发,甚至资本融为一体,在实验阶段就关注材料的目标导向、价值取向和解决问题,形成很好的链条,推动材料更好地走向市场。”王立平说。

  3

  要耐得住寂寞

  实际上,新材料的研发,尤其是一些高端材料,比如电子信息材料、海洋材料,以及一些重大工程的材料,这些材料的研发周期非常长,除了实验室攻克关键技术和基础问题之后,还有环境适应性、产品适应性等一系列问题。一种材料至少经历5—8年,乃至更长的时间,这个过程对企业来讲是非常艰巨的考验。

  在王立平的眼中,目前国际上在细分领域表现非常出色,甚至在国际上形成垄断市场的公司,基本上都是提前二三十年进行布局,通过长期的投资才有可能在某一领域形成领先,掌握真正的“卡脖子”技术和核心技术。

  “我们现在倡导行业投资人要能耐下心来,我们呼吁真正做研发的人能够耐下心来,长期攻克一个领域卡脖子的问题。现在我国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新材料,但是寿命、指标都不达标,原因之一就是技术界、产业界都没有做得很深很透,这需要时间的打磨。”王立平说。

  谈及未来技术如何更好地与企业衔接,王立平告诉记者,需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从创新的源头端来说,要有好的导向和相对成熟的技术。研究机构与企业合作的技术一定是有非常清晰的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在研发初期就要考虑到未来的市场、未来存在哪些问题,以及未来占领的领域是什么。这样可以使科研人员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因此在研发中产生的技术和方法与未来的产品之间的间距不会太大。同时,交给企业的技术,一定是通过前期的探索,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并且经过了各种验证的相对成熟的技术,这样交给企业之后可能也会加速其产业化。

  另一方面,王立平认为,从创业端来说,应该给研发人员更多的时间,配合企业进行技术融合。如果能够融合好,过去需要5-8年的时间,如今可能会缩到3-5年,或者更短的时间,未来一定是这样的趋势。

  在王立平看来,如今,在世界科技变革的大环境下,我们的大部分精力需要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很多技术材料、技术工艺、技术软件里面接触到的,都跟国际上比较好的材料存在很大的差距,他呼吁更多的青年科学者投入这方面的研究。

  “未来应该布局一些前瞻性,甚至引领世界发展的技术,而攻克这些技术需要更长的时间,以及更大的耐心。中国未来新材料产业的前景肯定会更好。”对于未来,王立平充满信心。

  END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