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 独家内容
运河千年连古今 文脉流淌聚智慧 | 项目之窗
2019-07-11 19:07
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本文首发于2019年7月1日期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

  记者 徐晨曦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提出主要目标是,2018年-2025年,大运河文化遗产实现全面保护;主要河段基本实现有水;绿色生态廊道基本建成;文化旅游形成统一品牌。

  千百年来,从历史上南粮北运,盐运通道,到新中国成立的北煤南运,防洪灌溉,古老的大运河使用在时代的变化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定位,强调“古为今用、强化传承,优化布局、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以及“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和缤纷旅游带”的功能定位。

  统筹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全长近3200公里,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

  日前举办的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成立一周年成果发布暨大运河智库观察家观察员60人论坛上,北京物资学院校长王文举表示:“《规划纲要》的发布表明了大运河文化在向纵深发展。大运河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特别是文化功能,这几个功能的融合

  将日益凸显。”他认为《规划纲要》对于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具有积极意义。

  据了解长期以来,大运河面临着遗产保护压力巨大、传承利用质量不高、资源环境形势严峻、生态空间挤占严重、合作机制亟待加强等突出问题和困难。比如有非通航区河道与基础设施状况差于通航区;部分河道损毁和淡水资源缺乏;一些省市间交接区域的河岸建设缺乏整体性,相关责任归属不清等问题。

  《规划纲要》提出主要目标分为3个阶段,2018年-2025年,大运河文化遗产实现全面保护;主要河段基本实现有水;绿色生态廊道基本建成;文化旅游形成统一品牌。2026年-2035年,文化遗产实现科学保护、活态传承、合理利用;主河道全线有水;生态环境根本改善;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展望2050年,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河湖安澜有序;环境优美宜居;“千年运河”文化旅游品牌享誉中外。

  天津财经大学党副委书记孙全胜表示:“随着《规划纲要》发布,各地政府正在抓紧时间进行贯彻落实,全面研究已经启动。如何更好地组织好、发挥好学界的研究力量,为中央和各地政府的政策研究提供研究服务,引导贯通学界和政府实际部门之间的联系,对中央的决策部署做好理论阐释和理论宣传,是我们的重要命题。”

  构建“横+纵”区域经济格局

  大运河贯穿南北,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8省市。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理事长王佳宁表示,成立一年来,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先后组织了对京杭大运河流域长达接近两千公里的沿线21座城市的全流域调研。通过分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基本态势,既表明了大运河沿线六省两市的重视程度,也表明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共性与个性。

  王佳宁对本刊记者说:“在《纲要》印发之际,我们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基本态势进行五项评估和研判六大趋势,大运河智库的研究成果《新时代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总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国内率先首发。”

  据了解,报告选取的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时间跨度为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31日,以京、津两市市委、市政府和冀、鲁、苏、浙、豫、皖六省省委、省政府有关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大政策安排进行量化统计与内容分析,其各自呈现的基本态势表现为,北京以城市副中心串联式规划建设为指向;天津以演绎大运河历史文脉为抓手;河北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宗旨;山东以挖掘齐鲁文化资源为本位;江苏以建设大运河示范区为己任;浙江以串珠成链的大运河景点为载体;河南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建设方向;安徽以优化空间格局引导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报告提出的“五项评估”分别是:一是促进顶层设计与局地试点有机互动,大运河沿线辐射区政府目标清晰:二是坚持分类指导与统筹协调相结合,大运河沿线拓展区政府主动作为;三是力图示范区建设与一般区域建设渐次推进,大运河沿线核心区政府有的放矢;四是凝练社会治理一体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融相伴,大运河沿线公众“获得感”日益提升;五是聚力文化带、生态带和旅游带平行站位,大运河沿线高质量发展个性突出。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趋势为六个方面,一是重大决策部署与“四大战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相互融通,全方位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横+纵”新格局。二是大运河文化带与生态带、旅游带平行站位,“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取向将贯穿全流程。三是核心区、拓展区和辐射区梯次铺排,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新模式将陆续呈现。四是以文化引领、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理念、新要求,将创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治理方式;五是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的率先释出,以及被认可或肯定,将持续考验沿线各层级政府的施政智慧;六是推进体制机制调整和区域政策集成互为依赖,大运河文化带治理的长效机制逐步显现。

  运河串起智力资源

  大运河是一条绵延流淌的千年文脉,如今还将分散的智力资源联系了起来。王文举介绍,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是中国大运河流域第一家新型智库联盟,一年来通过整合智库资源,自主设立、研究议题,共同举办论坛,分享智库成果等形式开展了针对性、应急性、前瞻性和储备性的研究。

  孙全胜表示,大运河智库联盟成果发布既是对以往积累成果的发挥和宣传,也让高校突破地域的限制,更广泛地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发挥智库作用。

  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智库将各学科的专家学者聚集起来,运用他们的智慧和才能,为社会经济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优化方案,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日益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全球智库报告2018》显示,去年中国以507家智库位列全球第三,第一和第二分别是美国1871家,与印度509家。

  虽然我国智库数量众多,不过当前官方智库、高校智库、民间智库发展都面临各自的发展问题,难以形成共识机制。对此,胡金焱表示,在理想的智库发展状态下,三种不同类型的智库各具优势形成良性互补。但是目前部分官方智库改革乏力,一些高校智库建设缺乏内生动力,大部分的民间智库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和引领,导致智库间低水平、碎片化的重复。

  胡金焱说:“智库发展需要体制机制良好的外部环境,一些地方认为智库可有可无,使得智库没有与决策部门互动,智库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如何把不同类型的智库优势整合,充分调动发挥和保护和智库的积极性,激发出组合拳的力量优势,当前无法回避和重要解决的问题。”

  枣庄学院大运河研究院副院长吴元芳也对本刊记者表示:“各地政府实际工作中会有很多创新之处,我们不得而知,他们面对的一些实际困难我们可能想象不到,这些都需要交流,需要深入实地实践中调研,从而知道到底实际需要什么,我们从不同专业角度会诊思考,才能拿出有效决策建议。”

  大运河流经区域广,涉及地方多,仅大运河主河道流经的县(市、区)就有150个。未来如何有效对接决策部门,有效服务于地方决策,将是大运河智库联盟建设持续发展的重点。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