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大资管时代
着力扩大融资渠道 服务新兴产业发展 | 独家
2018-12-19 15:12
来源:文玉春
字体: [   ]

本文首发于《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12月18日刊

  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阶段,是利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来构建我国产业新的竞争优势的最佳时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完备高效的投融资体系。但目前总体上我国金融体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还处在探索阶段,面临较多障碍。

  新兴产业投融资制约要素较多
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一种新兴业态,也是高新技术产业,自身发展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投融资面临的制约要素较多。
  金融资源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配置不足。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其在金融界的形象和信誉还未建立起来,市场失灵使得新兴企业与金融资本不能实现有效结合。一是受历史传统、自身经营理念等影响,金融机构在自然演进过程中可能对新兴企业和中小企业实施歧视性政策,不能有效满足其融资需求。二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尤其是贷款利率市场化定价机制改革滞后,使银行发展新兴企业信贷缺乏定价空间,导致银行服务的利益动机不足。三是作为新兴和风险较高的投资领域,新兴产业很容易造成金融主体与企业主体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工作成本高,影响金融主体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合。四是创业板市场规模较小,创业板、中小板以及主板之间的转换通道尚未形成。
  金融结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体特征不匹配。目前,在我国以银行金融机构为主的间接金融占绝对主导地位(2001年以来占比基本在70%以上),国有商业银行在银行体系中又占主导地位,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底部的场外交易市场建设非常缓慢。这些不合理的金融结构,与新兴产业领域大量科技型中小企业构成主体不匹配。一是在大型国有银行主导型结构下,信贷资金过多地投放于大型企业,而新兴产业领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融资支持。二是现有股票市场在筛选上市企业时依然存在“重大轻小”和“重公轻私”的歧视。对中小企业上市发行要求高于大多数海外创业板市场的门槛。
  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契合的风险投资功能发生偏离。与其他金融业务相比,以风险投资为主的股权投资期限相对较长,注重被投企业的成长性和创新性,较多活跃在产业前沿,热衷于投资高成长的新兴产业领域。但由于我国风险投资多为政府机构附属型组织形式,造成产权缺失、人才缺乏、社会信用秩序混乱、有效退出及运营机制和渠道不畅等影响,我国风险投资短视行为较为普遍,投资阶段明显偏向扩张期和成熟期,造成后端投资过度“拥挤”,而前端投资则出现严重的“贫血”。这种逆选择使得我国风险投资趋向于一般性的商业投资,弱化了其对新兴产业进行筛选培育、长期投资的经典功能。
  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技术产品较为缺乏。目前我国的金融技术与金融产品多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是以吸纳性和移植性的技术创新为主,缺乏适合新兴产业特点的证券类金融技术和产品。一是处于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初期环节的新兴产业领域中的企业,其资产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为主,但有关知识产权的质押、评估和交易体系尚不健全,用知识产权进行质押贷款、转让或引资均受影响,银行与企业的对接存在较大障碍。二是新兴产业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其发展高度依赖于创新驱动。目前,金融资源的动员与配置未能在科技攻关、产品升级、市场开拓、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资金投入保障,没有充分促进新兴科技成果转化。
  美、日、德政府均重视为新兴产业扩大融资渠道
  ——美国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货币市场上创新新兴产业融资模式。成立了“硅谷银行”,加大对初创期的新兴产业融资支持力度,重点为已进入产品测试阶段的初创型科技企业提供贷款,至今,已为新兴产业及创业企业提供了26亿美元贷款。同时,还成立了美国联邦中小企业局,直接支持新兴产业领域中小企业融资。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建全交易机制融通资金。美国可再生能源使用标准的实施细则规定了绿色证书制度,该制度规定合格新能源厂商每生产1KWh电量就可得到一份绿色证书,这种证书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其价值(每份1.5美分),或者可以通过存入银行的方式实现融资。
  建设高度成熟的风险投资市场。除了主板市场外,美国还拥有成熟的风险投资市场和为新兴企业融资的二板市场和三板市场,特别是Nasdaq市场,不仅为新兴企业提供了好的融资渠道,还为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新兴产业提供了途径。
  重视对新兴产业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将科技领域的研发投入提高到了历史最高值,约占GDP的3%,并打算在未来的10年内对基础研究的资助将翻一番。此外,还提高科技创新计划的财政预算,从2009年的6000万美元提高到2017年的10亿美元,将制造业联盟伙伴计划的专项资金预算从2008年的9000万美元提高到2017年的8.8亿美元。
  ——日本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银行与新兴产业企业间相互交叉持股。双方之间不仅存在债权、债务联系,还交叉持股,这有利于银行对企业进行监督、参与和控制,也有利于关系企业的融资和长期发展。同时,这种相互交叉持股的制度安排能为关系企业解决一揽子债务和股权资本,主银行在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时会采取救助行动,避免关系企业的破产清算。
  通过政策性金融来引导民间资金投向新兴产业。如实行人为低利率、超额贷款政策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投资环境。以政策性金融创造产业发展的稳定需求。
  构建银行主导型产融结合模式。政府设计能集中调度、运用稀缺金融资本的金融体系来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政府对新兴产业贷款利率实行管制,新兴产业信贷资金的价格远远低于市场决定的均衡价格,因而成为企业成本最低的融资来源,新兴产业发展高度依赖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
  ——德国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德国的政策性银行体系较为发达,除国家层面的政策性银行,有11个州还设立各自的政策性银行。针对新兴产业融资难的问题,德国特别注重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政策性金融机构由政府创立、参股或提供信用保证,所从事的融资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以较低的利率向科技型企业和创新企业发放贷款。
  鼓励、引导风险资本投向新兴产业。德国十分重视发展风险投资,采取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贷款担保、开辟场外交易市场等措施鼓励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大力鼓励引导风险资本投向新兴产业领域中的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一是鼓励私营金融机构为新建企业提供风险投资,政府承担80%的投资风险担保。二是发挥政策性银行的引导作用,要求政策性银行投入与风险投资公司等额的资金投向新兴产业。
  构建相对完善的新兴产业融资服务体系。该体系以政府部门为龙头,半官方服务机构为骨架,各类商会、协会为桥梁,社会服务中介为依托,为科技型企业以及创新企业在融资、招投标、结算、贷款担保、理财、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服务。 
  探索组建“科技银行”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为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突破融资瓶颈制约,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议从以下方面着力完善新兴产业融资体系。
  着力扩大融资渠道服务新兴产业。一要鼓励、支持天使投资、创业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的创新发展,进一步拓展新兴产业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二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快发展场外交易市场(新三版),满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创业企业的需求。三要进一步规划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和技术交易市场,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创新性企业拓展融资来源。四要进一步优化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市场的制度安排,完善不同层次市场之间的转板机制,逐步实现各层次市场有机衔接。五要切实落实好放宽创业板对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财务准入标准。
  着力支持新兴产业创业投资。一要加快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投资基金,采取中央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参股,共同发起设立或增资现有创业投资基金。二要运用多种手段支持具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或消化吸收再创新属性、且处于初创期、早中期的创新型企业发展。三要充分发挥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着力提高新兴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融资扶持力度。一要依托产业链优势单位联合相关科研机构、企业及投资者,投资建立涵盖全产业链的开放性技术创新平台,加强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融资扶持。二要支持行业骨干企业整合产业链创新资源,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工程化、产业化,推进产业链整体发展。三要推动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构建技术创新联盟,提高协同创新能力。
  着力探索新兴产业融资新模式新手段。一要探索组建“科技银行”。借鉴美国“硅谷银行”的经验推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银行”,对新兴产业发放贷款、股权投资或债券融资,同时提供全方位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法人治理、资本结构、投融资方案、融资策略和财务管理等管理咨询服务。二要积极推动建立专业化的科技融资租赁公司,探索重大设备和关键技术的租赁模式,支持新兴产业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创新发展。三要借鉴美国中小企业股权“众筹融资”合法化做法,完善国内网络融资体系,破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
  (作者系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员)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